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在宁德霍童。“洞天”概念蕴涵着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养生旅游以生态资源和养生文化为依托,是当代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养生旅游能将第一洞天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位对宁德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文化定位、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目标群体、客源市场、招商引资六个方面探讨了宁德如何立足生态优势,发展养生旅游。
1999年11月6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宁德霍童溪、支提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作出了指导。他说,宁德市(即今蕉城区,当时未撤地设市)山青水秀,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像支提山、三都澳和霍童溪都是很好的景点,市里提出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这一思路很好。要千方百计开发;要搞好旅游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加大空间力度,提高知名度。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尤其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1]。
2002年,祖籍荷兰的欧洲著名汉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施舟人发表了论文《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对宁德霍童山的第一洞天地位予以了认定。该论文收录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北大学术讲演丛书”的《中国文化基因库》一书中。该书为施舟人教授应北京大学的邀请,在北京大学主讲“汤用彤学术讲座”的演讲辞及相关论文的论文集。“汤用彤学术讲座” 每年邀请一两位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担任主讲,由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国林风图书中心为纪念汤用彤先生对现代中国学术所做的贡献而设立。
领会习近平同志对宁德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感悟欧洲汉学家对宁德霍童山的高度评价,本文拟探讨在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的奋斗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第一洞天的品牌效应来发展宁德的旅游经济。
一、第一洞天在宁德霍童
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其《天地宫府图》“三十六洞天”部分记载:“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2] 晚唐至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其《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三十六洞天”部分第一句更是明确记载:“霍童山,霍林洞天,三千里,在福州长溪县。”[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今宁德的大部分地区如蕉城、福安、霞浦等地,在唐代属长溪县(623-1286)。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台湾巨流图书公司印行的《道教大辞典》都对宁德霍童是第一洞天作了认定[4]。如果我们按“周回三千里”来计算霍童洞天范围,那么整个宁德的地理范围都包括在第一洞天霍童洞天之内。
在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第一洞天霍童山地位非常高,排在五岳之前,五岳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六洞天。第一洞天是全国宝贵的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在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过程中,宁德第一洞天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值得恢复和加强。
二、“洞天”概念蕴涵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
“洞天”在道教的观念中它是一个自然环境适合修炼养生的地方,是一个可以“通于天”的修真境界,是一种人间仙境 [5]。它蕴涵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相荣等思想,蕴涵着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从现在能查得到的资料来看,“洞天”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杨羲、许谧、许翙著述、南朝陶弘景编注的《真诰》。在《真诰》中,“洞天”一词出现了30次。《真诰》载:“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6]根据该词在《真诰》中出现的语境以及其他道教经典书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洞天”之地山青水秀、泉清林茂、空气清新、草药丰富、环境清幽、适合养生,有别于一般山水,于此修炼,容易羽化成仙。后人用“别有洞天”来形容风景独特、引人入胜。
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说,道教的“洞天”就是最早的生态自然保护区,这是道教为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所作的贡献。“洞天”不是指某个山洞,而是指符合上述特点的大片区域。像位列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的霍童洞天,“周回三千里”,如果按一个大圆来讲,半径长达250公里,把整个宁德囊括进去还不够。当然道教经典著作对名山范围的有些记载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在遍布中华大地的洞天和福地(道教适合修炼养生的地方有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生长、繁殖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 而身居其境的历代道士们始终关心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的保护, 并把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心得写进了各种各样的名山志、宫观志及相关的道书中[7]。
剔除其中的神仙思想和迷信成分,“洞天”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秀丽山川、良好生态、优美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蕴涵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相荣等宝贵思想。而这些宝贵思想所表达的生态智慧,则被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所吸收。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挽救西方文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并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继承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相荣等思想,既不是破坏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丢弃人的主体性的“生态中心主义”,而是既强调“尊重自然”也强调“以人为本”,既强调“顺应自然”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洞天”概念所蕴涵的生态智慧成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参照[9]。
三、发展养生旅游是发挥第一洞天效应的路径选择
在古代中国,霍童山不仅在道教界被尊为第一洞天,往来修道的名家道士络绎不绝,而且封建统治者也顶礼膜拜。唐朝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敕封“霍童洞天”,至今此碑刻仍存在于蕉城区霍童镇的鹤林宫。宁德霍童洞天位列天下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宁德理当是全国生态最良好、环境最优美、最适合养生的地方。但是如今宁德的第一洞天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不够大,牌子还不够响亮,不像古代那样有名气,第一洞天这个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亟待通过产业化运作来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党的十八大吹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宁德全市上下正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宁德的新要求,正努力实现“六新大宁德”的新目标,第一洞天效应的发挥正逢其时。
发展养生旅游是发挥第一洞天效应的路径选择。随着旅游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旅游消费已经从传统的观光体验向休闲养生度假方向发展,养生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0]。养生旅游是旅游者出于养生保健目的和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前往自然生态优良、适合养生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而开展的旅游度假活动。养生旅游以生态资源和养生文化为依托,是能充分发挥第一洞天效应的产业载体。根据道教的生态智慧和养生智慧来发展养生旅游,能让第一洞天这个宝贵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地位,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发展养生旅游的若干建议
国内道教名山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山东崂山等,近3年来为游客提供了养生旅游产品。但是总体来讲,存在着诸多缺憾:一是养生旅游是观光旅游的附属产品而不是主打产品;二是养生旅游主要供游客欣赏,如养生音乐、养生武术等主要供游客欣赏,游客参与和体验不够;三是养生文化挖掘不够,虽有养生产品,却没有形成浓厚的养生文化氛围;四是主要以单个景区提供养生旅游产品,养生旅游没有发展成整个地区的旅游品牌[11]。这些缺憾值得我们在发展养生旅游时引以为鉴。
弥补这些缺憾,结合宁德的实际,探讨宁德如何发展养生旅游,充分发挥第一洞天的品牌效应,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设想。
在文化定位方面,建议把“养生第一洞天”作为宁德旅游的文化定位和主打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地区或一个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是这个地区或这个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游客前来旅游的主要动机。“养生第一洞天”的文化定位能在全国旅游业构成核心竞争力。首先,霍童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一洞天,这个地位其他道教名山无可替代。第二,即使是五岳这样的道教名山也不会打洞天的品牌。五岳名气已够大,这些地方再打洞天的品牌,没有第一洞天的竞争力。第三,国内道教名山所在地还没有提出“养生第一洞天”的文化定位。武当山的文化定位为“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江西龙虎山为“千年天师洞、仙境龙虎山”,安徽齐云山为“中国道教第一村”,山东崂山为“海上第一山”,四川青城山为“中国式养生游”,都没有提出“养生第一洞天”。所以,把“养生第一洞天”作为宁德旅游的灵魂,构成旅游文化的稀缺性、独特性、先进性,较易形成宁德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