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扰动了教内的清净之心。电影中的全真道士下山之后抢劫、食荤、偷窥隐私、杀人及杀人后请和尚指点迷津等情节,都严重歪曲了道教形象,背离了道教义理,给道教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严重伤害了广大道教徒的感情。也因此,教内出现了一片强烈谴责陈凯歌,要求其公开道歉的呼声,有的甚至提出了“誓死捍卫尊严”、“与陈凯歌奋战到底”的口号。
诚然,陈凯歌的电影严重歪曲了道教的形象,但对于一部商业电影而非纪录片而言,对于艺术的夸张和虚构而言,作为修道者,我们是否应该少一些谴责,多一些宽容呢?
道教历来是一门宽容的宗教,太上道祖曾反复告诫我们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公道无私、包容一切是道的品质。为此,老君为我们举例说水是最接近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且怀包容之心,不与万物相争,能够处于众人所厌恶之地而泰然自若,因此最接近道。我们学道、修道,不正是要学习道这一宽容品质吗?因此,道祖曾教导我们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即不管他人如何,我们修道之人都应有容人之心。
道教的经典也始终是把宽容之心置于修道的重要位置。南华真人教导我们说要“常宽容于物”,《老子想尔注》中说要“不与俗人争”,《老君崇百药》则说“不争是非”、“不念旧恶”为修行良药。正是秉着这种宽容之心,道教经受住了一千多年来不同思想学派的冲击,并在与其它思想的碰撞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终成就了道教“外延广博,内涵丰富”,海纳百川般广博的宗教内容。
当然,在面对这样一场空前的道教形象危机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陈凯歌会拍出这样一部歪曲道教的电影?如同许多道友所言,是陈凯歌不懂道教。然而作为中国知名的大导演三年磨一剑的作品,拍摄时可谓下足了功夫的电影剧组依然不了解道教,我们是否该反思:道教的文化宣传、道教知识的普及是否做的不够呢?
我们都知道,道教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积攒下了无数的思想珍宝:“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道教科技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天文学,乃至宇宙学等各个方面,“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医不分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陶弘景的《本草经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道士的医药著作在中国医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中国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教以国泰民安为理想,从早期道教为太平理想而奋斗到近代杭州玉皇山道士李理山、茅山道士惠心白及抗战时期的武当山道士等都体现了道教愿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此外,道教义理中“虚怀若谷”的包容精神、“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和光同尘”的处世态度、“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无量度人”的行为准则等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时代精神和理想的处世准则,然而因为我们教门中人疏于道教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或者说我们的弘扬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以致社会对道教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了解,以致对道教的认识往往只停留道教是驱邪抓鬼,全真七子是武功大侠等错误认识中。而《道士下山》恰恰是这种错误认识的集中反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刻充分认识社会对道教理解的不足,以电影《道士下山》事件为鉴, 重视道教文化的弘扬并积极付诸行动,还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对于陈凯歌及他的电影,全真七子之一谭处端祖师的一段经历或许对我们可以有一些启示。大定十五年(1175),祖师行修于磁州二祖镇,遇到一个狂徒,被他不由分说的打了一拳,击折了两个牙齿。边上的人都异常愤怒,要把狂人抓去见官,而祖师却依然毫不动气,和血咽入腹中,还谢他“慈悲教诲”。对此,马丹阳祖师称赞其:“一拳消尽平生业。”
遵行祖师的教诲,为感谢陈凯歌的“慈悲教诲”,我们道教界不如少一些谴责,多一些宽容,大方的请陈凯歌走进道教,了解真正的道教。
(黄新华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