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冯玉祥就职河南省政府主席后,在全省发动了一场废寺庙、逐僧道、打神像,利用寺产庙业开市场、兴教育、办公益的活动浪潮,开封当然首当其冲。9月,他下令先拿城隍庙开刀,销毁城隍爷、城隍奶奶像,拆除香灶祭台,打掉庙内所有文武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光怪陆离的配神泥胎,赶走道士庙祝,并决定在此兴办教育馆。接着10月就下令废除大相国寺,并决定兴办中山市场。万幸的是冯玉祥将军只是破除了佛、神,赶走了僧道,而留下了古建筑。1948年6月17日至6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开封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拼命抵抗,从6月18日起派美制轰炸机对开封城日夜狂轰滥炸,当时是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所在地的开封府城隍庙遭到轰炸,城隍庙正殿等建筑被完全炸毁。时至今日,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代的中原巨庙已经完全消失,其留下的信息似乎只有一处“城隍庙后街”公交站了。冥冥之中,可能一些“老开封”的记忆里还有开封府城隍庙这档子事吧。
3.人之神。天下之神都是人创造的,城隍神也不例外。在中华祀神文化中,城隍的人格化特征尤为突出:其一,给城隍神配上了夫人。各地城池有城隍之初,城隍神长时期还是个“单身汉”,各地民间传说故事成了“月下老”。咱们开封洧川的城隍爷在明代便被配上了城隍奶奶。她是一位双洎河畔洧川南席堡的李姓姑娘,当然流传有一个神人相爱的美丽传说。而郑州城隍庙的城隍奶奶,故事更为传奇——给城隍爷配了三位夫人,第一夫人负责“升官发财”,第二夫人负责“治病止疫”,第三夫人负责“民间送子”,她就是后人见到的城隍爷身边现任的城隍奶奶,据说其原型是郑州杜岭的一位姑娘。广东省揭阳县城隍庙里的城隍爷,配的夫人是本地宋村的一位姑娘。据当地学者介绍,这还是全国历史上首位受到皇帝册封的城隍奶奶,其实也应只是个历史传说而已。其二,城隍神有了尊姓大名。由来已久的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北宋以后情况有了变化。在神州各地,出于对英雄豪杰、清官廉吏的敬仰,人们纷纷把他们抬出来当做城隍来供奉,一些县城的城隍庙内,人们干脆把本县有政绩、口碑的县官或有名、有声望的地方贤良绅士当做城隍神来供奉。这是中国城隍神信仰的一大质的变化。像桂林的城隍是苏缄、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郑州的城隍是纪信、上海的城隍是秦伯裕……将人世间的杰出人物作为城隍来祭祀大致始于北宋。清人孙承泽所著的《春明梦余录》一书中记载:“赵宋以来,城隍之祀遍天下,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或迁就附会,各指一人为神之姓名。”《宋史》之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已大大超出了神的人格化范畴,它始于北宋也非偶然,它是北宋城市发展的一个正能量,也是中国祀神文化的一个大跨越。说到这里,诸位会问:“咱们开封府城隍庙里,当时供奉的城隍爷姓甚名谁,是哪一位达人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笔者查遍能查到的史料和有关书籍;见到长者,不管认识与否便主动搭讪请教,遗憾的是终无所得。依朋友圈内的探讨而言,不是开封历史上选不出杰出人物,像青天包拯就应算一位合适的人选,可是不要忘记开封府的城隍那可是天子钦定的王级城隍啊,能顶这个帽子的人物还真不好选。直到冯玉祥于民国时期毁城隍神像时,开封府城隍庙里的城隍爷还是个传统的国家标准的偶像。
4.文化之神。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离不开神的,本文之首就写到祀神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民族心态、民族习俗、民族性格等都有着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内核。开封府城隍庙虽然早已消失,庙拆了、神砸了,但是它的城隍出巡、城隍庙会所体现的传统文化还是大有过滤分析价值的。先来看看城隍出巡——开封俗称的“鬼节”,即清明节,老开封人这一天除了上坟扫墓、祭奠亡灵之外,还有一项大家企盼的全市性的重大活动,那就是开封府城隍庙组织的周游全城的城隍出巡。仙逝多年的陈雨门老先生,有一篇遗作《汴京节令摭陈》,十分珍贵。该文内容生动,详细记述了清明节开封府城隍庙的城隍出巡活动,因篇幅所限,城隍出巡的迷信活动仪式、仪仗等就不选录,仅将其中的民间游艺内容转录如下:城隍爷“启行后,最前列为‘肃静’‘回避’各八面虎头木牌……接着由四郊组成大鼓四十二盘,紧擂慢打,声震云霄……之后则为唢呐和‘抬阁’‘肘阁’。以五岁以下儿童扮演戏剧人物,或立或坐于特制的木箱中,四周围以红绿彩绸作栏杆扶手,由四壮汉抬之,称为‘抬阁’。把化装之幼儿下身缚在两米多高的铁棍或碗粗竹竿上,由一壮汉举之,叫做‘肘阁’。也有骑在人肩或脊背上,叫做‘背阁’……所扮人物,不外《八仙过海》的八仙,《白蛇传》的白蛇、青蛇等。此外并有‘大头和尚度刘翠’以及‘高跷’‘狮子’‘旱船’等民间游艺”。若剔除城隍出巡的迷信项目,将队伍前首的开封府城隍换成开封府的包公,这和今日每年举办的清明文化节大巡游,同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何其相似乃尔!人类社会发展到近现代,无论国内国外,无论何种名堂,城市的巡游活动都会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其文化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都是十分突出的。再来看看城隍庙庙会——我国的庙会历史悠久,到北宋一代,庙会文化已处于鼎盛时期,其庙会形态、文化内涵都已经比较成熟。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庙会,每月5次,万姓交易,是世界级的集市贸易活动,《东京梦华录》对其盛况有十分详细的记载。明代与以后的开封府城隍庙庙会,规模及影响与大相国寺庙会相比毫不逊色,其繁盛状况在《如梦录》中有如实记载。《开封市志》(第六册)对此兼有整理、编辑和译白,更加简洁易懂,特将有关文字转摘于后: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庙会期间,进香者拥挤盈门,商业活动繁盛空前。照壁前卖牛马尾、围巾、衣服等;牌坊下卖描金彩漆、卷胎;东角门外卖桌、椅、床、凳、衣箱、书橱等木器;西角门外卖轩辕镜、菱花镜、各色大镜、青铜镜、茶、玉容宫皂;鹿角(城隍庙门前比照官衙门前设置的障碍物——笔者)外卖锡器、镀铜礼器、大小竹器、珍宝古玩;大门下卖小吃……东角门内卖时鲜干果;西角门内卖梳栊竹篦生活用物;二门东角门内卖琴、棋、书、画、玉器、玛瑙及虎、豹、狐、貂等皮货;二门西角门下卖旗、南丝带、各地汗巾;西丹墀(殿前涂红色的台阶和台阶上的空地——笔者)卖绒、羯毡毯、布匹、各类鞋、伞;月台上卖小机布、各色梭布;东丹墀卖绸缎故衣;大门外南抵按察司墙,卖果木、茉莉、建兰、栀子等花木、花盆”。之所以不厌其烦记下此文,乃是因为从《如梦录》的作者到开封市志的编者,直到本文的笔者都想让大家知道,明朝开封府城隍庙庙会,其商品是多么丰富,其规模是多么庞大,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是何等方便,应了“老开封”的一句俗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加上庙会期间的戏曲、杂耍等娱乐节目,真可谓如今流行的一个说法“庙会搭台、经贸唱戏”。城隍庙庙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