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一大飞跃。在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中,北宋东京城是一座里程碑—它是封闭的古典城市进化为开放的近代城市雏形的先河。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不但有抵御外侵、限制出入的城墙和护城河,不但有居住的坊、交易的市,还有护城佑民的城隍神。对城隍神的信仰由来甚久,到北宋已纳入国家祀典。城隍庙和钟楼、鼓楼是中国古代一座完整的城池必须具有的三大标志性建筑。已经完全消失的开封府城隍庙,曾是除北京外全国仅有的五家王级城隍之一,其建筑宏阔崇丽、香火极盛,是当时开封市井中的一大景观。
1.城之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祀神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信仰、民族心态、民族习俗、民族性格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一项重要的内核。古之先人,从黎民百姓到君主帝王,对现实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人生中的各种愿望,像兵荒战乱、天灾人祸、洪涝干旱、生老病死……像婚配嫁娶、福寿功名、生财之道、求子继嗣……人们都寄托于神灵佑助。山神、水神、财神、门神,万水千山总是神,七行八作皆有仙;从天上到地下,从官场到民间,诸类神灵,名堂繁多。
城隍是何种神呢?说文解字已是老生常谈。有一位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王卉女士,在她的专著《中国道教脉络》一书中讲到:“城隍神的职权,原来主要是守御城池、保障治安。道教吸收其信仰后,扩大为护国安邦、剪恶除凶、调和风雨、管领死人之魂等事。甚至各级官员赴任,都要按例到城隍庙宣誓就职,以取得保佑。”著名宋史专家程民生先生在《神人同居的世界》一书中讲得更为生动:“起初,它不过是城隍自然防御功能的神化,扮演着城防司令的角色。对外负责防守,对内负责治安,俨然一介武夫。后来,又发展为防水止旱,有水神属性;治病止疫,有医神属性;判断生死,有阎王属性,几乎是万能之神了!”两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城隍成了一个古老的坐镇各地城池的全能神明,主管城市阴阳两界的“全能市长”。在今人眼中,我们祖先的这种迷信其实是一种“神仙信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无法回避、无法忽视的根柢之一。这也和中国历史上长久的封建社会时期落后的生产力相匹配。
城隍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汉、三国多种说法,今日学者公认国家祀典纳入城隍神是从北宋开始。理所当然,北宋东京开封的城隍庙应是重要的国家祀典场所。但是奇怪,翻遍《东京梦华录》《东京志略》《宋东京考》等有关北宋东京开封的典籍,都不见“城隍”的只言片语,更找不到城隍庙的踪影。这实在是个奇怪的历史之谜。不过从有关专家学者的著述引注中,我们发现城隍神在《宋史》中却不“缺席”。通过互联网,运用关键字词在《宋史》的扫描电子版上查寻到,“城隍”“城隍庙”竟有21处之多。如《宋史》卷一百零二《礼志·奏告》篇中记载:“是岁(建隆四年)十一月,诏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东岳、城隍、浚沟庙、五龙庙及子张、子夏庙,他如仪。”看来北宋东京开封的祭祀城隍活动是有史可查的,可此时的城隍庙究竟在何方呢?南宋赵与时所撰的历史轶事笔记类十卷本《宾退录》,虽不是正史,但却给我等提供了一些别样的答案。其卷九中写道:“余尝撮城隍爵号,后阅《国朝会要》,考西北诸郡,东京号‘灵护庙’,初封广公,后进圣王。大内别有城隍,初封昭贶侯,后进爵为公。”赵与时似乎告诉后人两点:北宋时的东京开封祭城隍的庙并不叫城隍庙,而号称“灵护庙”,比较特殊,易被人忽略;其二,北宋东京的皇城之内就祭祀有城隍,“大内别有城隍”一说使笔者猛然想到程民生先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一书中有“入宋……京师皇城之内,也赫然别有城隍庙”一说,同为“别有”,不知是否源于《宾退录》一书。北宋东京之城隍庙究竟在开封何处,看来暂且说不清楚。历史进入金元时期,金太宗公元1132年迁都开封,改东京城为汴京,这是开封城官称汴京之始;元世祖忽必烈将开封设为汴梁路,属省级区划,这是开封称为汴梁之始。据《汴京遗迹志》卷十五中《汴梁路城隍庙记》记载:“汴梁之庙事城隍神,其来尚矣。壬辰兵后(指蒙古军壬辰年间攻破开封灭金—笔者)废撤不存。”相关史料记述:元成宗大德年间,汴梁路兵马都总管刘福感叹:“事神治人,守吏职也,可偏废乎?”于是他在自己新昌里私第的西侧选择爽垲之地,新建了“广袤余七亩,缭以崇垣,中起正殿,像设有俨”的汴梁路城隍庙,规模十分壮观。这就是后来的开封府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全国的城隍庙据诏革除前代封爵而从称本地府州县名,开封府城隍庙之称由此开始。该庙具体位置即现今淮河医院北院,原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旧址。其庙宇历经明宣德六年(1431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六年(1667年)五次大规模重修。定格最后一次重修,开封府城隍庙庙门宏伟,三楹上有戏楼,位置是清代当年的城隍庙门街(今成功街东段)路北,庙门路南正对处建有高大的照壁,庙院两进,前院开阔,中有甬道,二门三楹,有东西角门,二门后甬道直通月台,上建歇山式正殿,正殿正中供慈眉善目、山羊胡须的城隍爷神像;正殿后有寝殿。整个庙宇建筑可谓气势雄浑、形制造极,不愧为王级城隍、中原巨庙。
2.王之神。城市有等级,城隍也有级别,这在我国古代尤为明显。开封府城隍一直处于全国顶级。北宋城隍庙的大量涌现,更是相对发达的封建社会城市向近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坊市制已经解体,商业空前繁荣,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急增,城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作用日益强化,加强城市的管理以稳定、发展城市成为一项迫切任务,“礼与时宜,神随代立”,城隍神成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最好帮手,对城隍神尊王封侯、授予爵位已成为赵宋王朝的必然选择。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城隍已开始有了封号,北宋四大类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就记载有湖州、越州等城的城隍神被封王的文字。到北宋,城隍神被正式纳入国家祀典,授其以各种爵位,或侯或公,最高者达到王级。前一节已经提到东京开封的城隍神“初封广公,后进圣王”。城隍在社会上的地位到了明代再次升级,对城隍神的信仰趋于极盛。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洪武二年(1369年),他册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及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五处城隍也特封为王,秩正一品。开封府城隍的名位是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其他四处皆是朱元璋之家乡、龙兴、起兵之地,分封为贞祐王、英烈王、灵护王、灵祐王。开封府城隍庙在大明天下的地位之高、开封城王气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说到此,不免让人想起朱元璋驾崩后所发生的对开封的“铲王气”事变。朱元璋的接班人明惠帝朱允,建文初年发动了针对被封王在开封的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朱的“铲王气”之变,不仅将朱废为庶人,还下令拆了周王府的银安殿等、封了东华门,而且铲了繁塔上部只留下三级。很明显,在朱允这位天子的心目中不仅要铲周王府的王气,还要铲开封城的王气。不过开封府城隍神的王气,他尚不敢动。一个城市的命运有时就如同一个人。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先生所写《七律·无题》中的这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华夏历史,改朝换代,城隍爷也阅尽了人间春秋,时光到了20世纪20年代,曾是王级城隍、受尽天下膜拜、备享人间香火的开封府城隍庙,不幸遇到了它的克星——冯玉祥将军1922年、1927年两次主豫坐镇开封大力破除迷信。冯玉祥14岁投身清朝新军行伍,从一个士兵擢升为名噪一时的将军。作为一个旧军人,他一直倾向进步,亦曾拥护蒋介石,在开封与蒋介石结为拜把兄弟,后又反对蒋介石,寻觅救国救民之路。他痛恶中国传统祀神,所到之处必以迷信为大敌。但他本人1914年便在北京受洗,信奉基督教,后以“基督将军”闻名于世。鸦片战争以后,维新派的思想启蒙意义重大不能抹杀,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出现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影响甚广,不可小视。何误之有呢?简言之:凡洋皆为新,系科学;凡中皆为旧,是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