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宋代道教 影响深远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它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间风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据开封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闵欣介绍,由于宋代皇帝崇道、全国人民对道教热衷,宋代道教的管理机制、理论、著作、派别等多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崇道,在真宗和徽宗时期迎来两个高潮,然而,宋代道教盛世的奠基者则是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

赵匡胤未当皇帝时,便与道士有所交往,他在夺取后周政权时,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舆论。特别是华山道士陈抟曾以此帮助赵匡胤积极争取百姓支持。赵匡胤称帝后,尽管尚在戎马倥偬之际,仍对道教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他召见道士苏澄、王昭素等人,并登门请教“治世养生之术”,赐赠封号、财物。他还召集京师道士进行学业考核,并斥退品学不良者,以提高道士的整体素质。此后,他又对道教的一些陋习进行整顿,这些对道教本身的发展大有好处。

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召见道徒更为频繁,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在他统治时期,陈抟、丁少微、王怀隐、陈利用、郭恕先、张契真、赵自然、柴通玄等人均受到尊崇。太宗还不断地兴建宫观,积极搜集道书,“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等校正,删去重复部分,共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写演分赐宫观”。本来由于五代之乱出现的“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毁”衰败局面,经过太祖和太宗的大力扶持,道教得以逐渐恢复,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真宗赵恒时,将这种崇道政策推至高潮。

真宗统治时期,赵宋王朝的统治已日益巩固,社会经济也比较繁荣。“澶渊之盟”后,外部威胁缓和,赵恒将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扶持道教。他为了达到以神道设教的整治目的,欲效仿老子的作法,但因自己姓赵,不便奉老子为圣祖,便从道教中另立一位赵姓者作为圣祖。他假托梦寐,捧出“神仙”赵玄郎为道教的圣祖,利用百姓心理致举国上下醉心宗教,以此来掩饰对北方军事和外交的失败。闵欣说:“正因真宗如此,导致后来徽宗沉迷道术、迷信巫师,假托鬼神扶乩邪术,想依靠天神的保佑来阻止敌国入侵,终至身为俘虏、国破家亡。”

徽宗继位后,为了发展道教,甚至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徽宗建长生宫于京师,以祠荧惑。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四月,他在出生地福宁殿东侧建玉清昭阳宫,后因自称神霄玉清王下凡,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五月改名为玉清神霄宫。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四月,他于京师建葆真观。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四月,他又在皇宫附近建上清宝宫,并于城上建复道与皇宫相通,以便经常前往作斋醮和授等事,之后又铸神霄九鼎,奉安于该宫的神霄殿。同年九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又令将全国天宁万寿观改建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仍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神像。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京师神霄宫建成,徽宗亲自撰文并书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京师神霄宫刻于碑上,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于是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在崇宁、大观年间,还于茅山建元符万宁宫,在龙虎山迁建上清观,增建靖通庵、灵宝观等,使宋代出现宫观盛极一时的现象。

宋代帝王崇道,在促进道教管理机制、理论和著作等发展的同时,也使道教出现了新的派别。

一是天心派。天心派是宋代正一派的一支,以传授新符篆“天心正法”而得名,创始人为“天心初祖”饶洞天。据记载,饶洞天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八月,他自称靠梦中神人指引,在华盖山山顶掘地得玉仙经,题曰《天心经正法》。后遇南唐道士谭紫霄并得其道,才知仙经之妙,于是立天心派授徒。宋人金允中所著《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载:“自汉天师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矣。五季之后,有谭先生、饶先生相继祖述而成书。”

之后,道士王太初以“天心正法”治鬼收妖而闻名于世。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朝散侍郎路时中也以用“天心正法”驱邪而闻名,民间称其为“路真官”,其编有《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金允中在书上记载:“绍兴之初,路真官再编天心法,则用世法以定之者尤众。路君高才博达之士,撰传度科文,又于其法十卷之首,各作一序,极为精确。”

宋末元初,武昌道士雷时中改“天心正法”为“混元法”,不再祖述饶洞天,而是以晋人路大安为祖师,以《度人经》为经典,开坛传授弟子数千人,分东南和西蜀两大派,大行于世,成为较为盛行的天心支派。

二是神霄派。神霄派是北宋政和末年、宣和初年形成的以神霄玉清真王、青华帝君为宗师,五雷法、符篆、内炼为主要方术的道教新派别,属符篆三宗分衍的一支。神霄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温州永嘉人林灵素。史云:“灵素,浙江温州人。少从浮屠(佛教出家僧),因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林灵素在流浪途中被一位赵姓道士收为徒,得五雷法。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他到京师居东太一宫。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他经左阶道录徐知常引荐,向徽宗献“神霄说”而得宠,并通过徽宗创立了神霄派。

神霄派的“神仙学说”把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机构官员说成是天上神霄府派下的,直接神化整个封建核心组织,以徽宗为“教主”,主张皇权、政权、神权合一奉行,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南华真经》《玉婴神变经》等。神霄派思想上提倡儒道合一,道术上以融合内丹、符篆为主要特征。《玉婴神变经》是叙述宇宙观和内丹、吸气、保神、养心术的著作,书中认为,“上至九品圣人,下至九地无穷世界之众,均受道气而成”。北宋末年,神霄派编有《集成玉篇》《雷书》《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高上神霄玉清秘篆》等道书,建有上千座神霄宫,每次所传会者有800人,王公大臣无不受经受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教主”徽宗北狩,神霄派势力转为在民间发展。南宋初期,王文卿立坛传教,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金丹南派的陈楠、白玉蟾等人亦兼行神霄雷法。元朝吴兴人莫月鼎又广为传教,神霄派势力在苏、浙、闽、广等地都有所发展。

三是内丹派南宗和北宗。南宗是南宋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因地处江南,与在金朝兴起的全真教相对,故后人称为南宗。南宗奉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悟真篇》为祖经,自称其丹法源于钟离权、吕洞宾。据说,张伯端传道给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此五人后被南宗尊为“南五祖”。其实,前四祖皆为单传,并未形成道派,南宗的实际创立人是白玉蟾。据记载,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神霄散吏,琼州人。他12岁举童子科,后因“任侠杀人”,改装为道士四处游荡。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八月,白玉蟾在罗浮山遇陈楠,得其授金丹火候诀及五雷法。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白玉蟾收弟子彭招、留元长等人,之后在武夷山止庵广招门徒、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南宗。

北宗则为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始创人王重阳改派,汲取儒、释、道的部分思想,主张三教合一。据记载,金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王重阳掘地为穴,居于其中修道,榜其所居为“活死人墓”。数年后,他得吕洞宾真传,在关中广收门徒,以“三教同源”为根本性指导思想,组建了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之后,他云游四方,在山东、河南等地传道,其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被称为“全真七子”。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王重阳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4人返归关中,途中卒于大梁(今开封)。全真教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等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并留下了大批内丹著作,对我国医学、人体科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四是净明道。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是南宋初年从灵宝派分衍而成的,兴起于隆兴府南昌西山的道教派别,创教人是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守证。何守证又称何真公,生平事迹不可详考。甫宋初年,金人南侵,兵祸连绵,生灵涂炭,民族矛盾尖锐。何守证利用民间对许逊(许真君)的信仰,称“绍兴元年八月十五,许真君降临玉隆万寿宫,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二经书。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镶厄会,民赖以安”。何守证所创之教,主要在民间流传,影响不大。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再次兴教,广招弟子,再造经书,公开称源自净明忠孝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元朝中期,净明道逐渐合并于正一道。净明道与儒家伦理道德、佛教禅宗有密切关系,它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自己的意念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

此外,两宋时期还出现大量不明道派的隐逸高人及道教思想家,其中不乏造诣高深者,如贾善翔撰有《犹龙传》三卷、《高道传》十卷、《南华真经直音》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