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无为即无伪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万物生于道,而成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道德经》中所阐述的观点之一。我们作为后学,应该如何理解这段哲言呢?

要理解这段哲言,先得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内涵;而若要理解“无为而无不为”,就先得理解“无为”的精髓之所在。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无为呢?难道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无为有三方面的涵义:一、德化万物,指不去直接干预;二、不妄为,指在必要的情况下,引导万物步入正轨;三、无伪即不伪为,这其实是变相的有为。这里的“为”通“伪”。其暗含的逻辑是:无伪——不伪为——无不为——有为。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事物呢?第一种情况,就好像道生育万物,却不去直接干预万物的运行。第二种情况,就像我们的父母,尽管养育了我们,却不要求我们完全听从他们。只要我们做得正确,父母就会支持;假如我们做得不正确,父母就会帮助我们纠正。第三种情况,就如教导我们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处世。假如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从现实出发,一步一个脚印,从天真的无伪到理性的不妄为,就会得出无不为的理想结果——有为。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从无伪做起。因为只有无伪的人,才能真心清静。只有真心清静,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调节自身的和谐。也只有先把自身调节好了,通过学习,达到不妄为的境界,才有能力进一步调节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什么是清静呢?清静者,清除心灵和思想上不切实际的贪嗔痴爱、奸盗邪淫等妄念,静守先天真善洁美、纯正朴实的本性。由身静、心静而达到意静。只有达到意静的人,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才能看淡功名利禄,才是真正的奉献者。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于一个贪婪的人来说,即使把整个世界交给他,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他。然而,对于一位乐于奉献的人来说,不但与人无争、与世无争,而且还会向他人和社会献爱心。只要人人都能达到这种无为的境界,都来献爱心,那么,整个社会自然就会清静而和谐。古今中外的很多名著,其中心思想都是提倡奉献的。人类提倡奉献,是为了实现德化众生,并最终达到世界大同的目的。大同世界是人类向往已久的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人们设想,在大同世界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产非常丰富,人们的生活多彩多姿,人们都能够自觉地、尽心尽力地为社会做贡献。充分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社会里,尊老爱幼,提倡道德,按需分配;没有法律,没有货币,不分种族,没有国界,少有所依、老有所养、人人平等。

宗教,是一种超科学的社会形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存在一些用当时的科学理论解释不了但又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用较为抽象的概念,才能够较为全面地表达其内涵。道教所信仰的道和在实践过程中所提倡的无为思想,正是如此,并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应有为了生存所必须的无伪,同时也应有提倡和谐、不损害他人利益所必要的无为。无为中包含着无伪,无伪中体现着无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才能成就一切。这恰恰验证了“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正确性。

(作者单位为华山玉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