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麻衣仙师灵签》中的劝善思想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一、赘文

占卜之签在古文中作“籖”,多数为竹片或木片制成,供置于神佛像前,问卜时随意抽出或摇出以占吉凶。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 籖,假借为谶,今俗谓神示占验之文曰籖 。

求签问卜的方法与其它传统的占卜方法不同,其最大的突出点便是“神”示,不需要职业操筮者来进行专业推演,抽出一签后对签谱一阅便有结果,至于是否是求签者想要求得的答案,那倒另当别论了。

古籍中记载的签谱有上百种之多,如文昌帝君庙中的《玄真灵应宝签》、观音庙中的《观世音菩萨灵签》等,凡是中华普遍奉祀的神灵一般都有签可示。还有地方供奉的神灵也有签谱,如供奉秦人石固的江南赣州一带便有《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更有针对群体很强的签谱,如《大慈好生九天卫房圣母元君灵应宝签》便是针对家庭中处理婆媳、夫妇关系、孕育生产、孩子教育等问题上的指迷。另外,还有一部签更为神奇,如《分科六十四灵签》,是专门用于治病的签谱,内分男科、妇科、胎科、幼科、眼科、外科、畜科、事科,几乎是无所不包。若对着相应的科求得一签,不仅有病因病症概述,还有方剂可用,真可谓一部“求医备览”。我县桦树岩村九峰庵与泰山圣母庙在从前就有过此签谱。从这一隅反映出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宫观寺院是济世之法通向民间的主要渠道,也是人民表达信仰的核心场所。

顺便提及一下求签之仪。求签之仪是关乎所求之签是否灵准的关键。在旧时,求签第一步是要礼拜所奉神神祗的;第二步要在神佛前跪祷。如《四圣真君灵签 》载:“凡祷之时,先念乡贯某处某人为某事上启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 翊圣保德真君、真武灵应真君。天地神祗,万物皆知;吾今卜课,善恶扶持。凶应凶兆,吉应吉期;判断生死,决定无疑。”当然,所奉神灵不同祷祝之辞各异。有的庙中还有第三步,即掷圣杯(又叫掷筊),如圣杯三掷不合,即预示神灵不降,即不能求签。

二、《麻衣仙师灵签 》概述

《麻衣仙师灵签》是吾所藏签谱之一,创谱年代和人物不详。查阅手头资料亦未见所载,应属于稀见民间签谱。

此签谱共六十签,每签七言四句,后面未加任何注释。原抄本出于赤山硚(未详在何处)圣竺寺,为细麻纸墨书,朱圈句首竖写本。书中除谱名用字为“签”外 ,一至二十签和六十签之“签”,全别写为“千”;二十签至五十九签只写序数。即“第一千”、“二十千”、“六十千”、“五十八千”的格式。开本为6×8厘米。

三、《麻衣仙师灵签》中的劝善思想

在流传的许多签书皆有劝善词句,但多以决断事务为主,诸如运气、买卖、婚姻、生育、失物、行人、疾病等等。唯此灵签没有对诸如此类的事务做详细的阐述,可能在应用中会觉得不明了,但正是这个缺点成就了《麻衣仙师灵签》的特点。其劝善思想贯穿整个签谱,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

1.劝人信仰道、佛。如第十四签“吾神几度到君家,怎奈君家心信邪;若肯回心归法座,自然感应福无涯”。第四十四签:“只因儿女事关心,今日殿前来问神,早向皈依三宝地,自然事事一番新”。第四十九签:“今日家中大不祥,凶星为祸鬼为殃,果然诚意朝仙座,定与尔身永吉昌”。第六十签 :“时衰运去几多年,今日困穷以复然,若肯求神真拜佛,祸来祸往福绵绵”。以上几签中明显教化人们应相信神佛,皈依道、经、师或佛、法、僧,如此则能趋吉避凶,福吉顺遂。

2.劝人行善事积阴功。第二十签:“若要传家世泽长,何须财宝满仓涨,不如积些阴功好,嗣续绵绵百代昌”。第十八签:“君家有理不须忙,正好从容仔细量,若肯斋僧勤布施,何需日夜宰猪羊”。第五十二签:“积善之家必降祥,兰香桂馥喜联芳,苍天岂负人贤德,定做朝中一栋梁”。

3.劝人痛改前非,与人为善。第三十五:“积善之家福有余,为人不善祸相随,倘若痛改前非眚,自尔人欺天不欺”。第三十六签:“为人莫学下棋心,举手无饶似剌针,胜负相争何时了,不如自在观世音”。第四十六签:“来意不虔枉用心,罚油提起佛前灯,欲求喜报平安字,痛改前非事事兴”。

4.劝人勤勉谨慎不虚浪。第十五签:“问道长安选将才,书箱琴剑好安排;若非他骨经寒彻,怎得桂香入鼻来”。第五十四签:“轻财重义勿豪强,自有神明作主张;凡事小心宜谨慎,可除后患保安康”。第三十八签:“终日街前踢绣球,空劳神力度春秋;不知一旦踢球倦,丢却绣球满眼愁”。

综上所述,《麻衣仙师灵签》中劝善思想突出,善念、善信、善言、善行、善物几个方面都涵盖其中。无论从道教、释教还是儒教所要求的善思想都有所显现表露。从中可以窥出签卜由最初的单一占卜功能到融入教化功能的演变。这种演变可能与签文撰者的思想意图及当时社会风气亟待教化的现状有关。

不揣冒昧,妄臆之见,祈方家正之!

甲午清和月于无为斋

(该文作者系“和顺麻衣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