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小述城隍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但如果问起城隍是什么含义,恐怕有很多人都不能确切的回答完整了。

也许,有人会说,城隍不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吗?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其实,最早城指的是城池,而隍则是城池前的沟壑。如《宋史。李重进传》就有“重进缮城隍,治兵甲”指的就是李重进修缮城池和沟壑,并置办兵器和甲胄的意思。由于城池和沟壑是保卫一座城中安危的;所以,久而久之,城隍就被用来指代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了。而城隍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水庸为《周宫》八神之一。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南北朝正式形成城隍祭祀,而道教最迟在唐代已奉祀城隍,故唐宋的城隍信仰十分兴旺。到了明代,大封城隍后历经清代,民国,可以说这一信仰长盛不衰。所以给个人以为,城隍信仰说是始于商周,兴唐宋而盛于明清。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明代不仅将城隍分为王(一品福明灵王)、公(二品威灵公)、侯(三品灵祐侯)、伯(四品显祐伯)四等,(一般京师及南直隶的城隍为王,省城的城隍为公,州、府的城隍为侯,县城的城隍为伯)且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城隍多数为明代册封,甚至不少城隍大神就是明朝人。

城隍,除了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外,安道家的说法,兼是阴司冥界的地方官,并有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的功能。据说人死之后,阴魂都要到城隍庙报道,而做了恶事的人被城隍爷下令绑在大殿的柱子上鞭挞。故而旧时死者家属往往要在逝者亡故后三天去城隍庙用绳子在大殿的柱子上绕一绕,意为提被绑的亲人松绑。城隍大神本身只要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都是或有大功德于世或为万民敬仰的忠臣良将。这即体现了儒家褒扬忠义的道德准则,同时也符合道家有功则祀的原则。而这些故后为神的城隍爷身上也无不体现这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下面我们就以几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著名城隍大神为例,来看一看他们的故事及其精神含义。

成仁取义-文文山

文天祥是我们历代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北京、杭州等多地奉祀的城隍神。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曾任赣州知州,他在任期间办事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十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

后蒙古大举南下侵宋,朝廷命各地招募勤王之兵,但各地多数观望;唯文天祥募兵三万赴临安府勤王。德祐二年,蒙古大军包围南宋都城临安府,宰相等多数大臣或降或逃。文天祥受命危难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但主要任务就是投降(奉国)。可文天祥到了元军统帅伯颜的营中不但不奉国,而且怒斥蒙元,“背盟负约”提出了“全我宗庙社稷”的要求;结果,被伯颜扣下。文天祥被俘后,南宋太皇太后谢氏和恭帝很快就投降,但陆秀夫张士杰等南宋大臣仍然拥立恭帝庶兄赵罡(宋端宗)和少帝赵丙坚决抵抗。文天祥也得以在中途逃离敌营,并与陆张二人一同抗击蒙元的入侵。转战数年后又于五坡岭被俘,不久崖山之殇,宰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丙跳海,南宋彻底灭亡。文天祥经历了亡国之痛,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过伶仃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时的援军统帅张弘范招降文天祥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元,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

文天祥在大都被拘押三年,元廷软硬兼施,劝其投降。但文天祥坚正不却,誓死不降。元丞相孛罗问他说“你奉了主命把宗庙社稷与人,何故复逃?”文天祥答道“奉国与人便是卖国”孛罗又指责他“弃德祐嗣君(宋恭帝年号德祐),另立二王”是不忠。文天祥抗辩道“古人云【社稷为重,君为轻】我另立君主,无非为社稷计算;从从怀、愍(西晋怀帝愍帝,皆为匈奴刘渊所灭)而北非忠,从元帝为忠(晋元帝司马睿,在西晋亡后开创东晋),从徽、钦而北非忠,从高宗为忠”孛罗只得说他立了两王也无济于事,且“即知无功,何必再立”文天祥忿然道“你也有君,也有父母,父母有病,年老将死,断无不用药的道理。吾尽吾心,才算无愧,有效与否,听诸天命”说的孛罗无言以对。忽必烈也曾亲自来劝问道“先生何求”文天祥答“但求速死”。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文天祥被押赴刑场,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在文天祥殉国后,其衣襟内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以是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富贵不能淫平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儒家知识分子的楷模行为,文天祥做到了,确实如他所写“庶几无愧”!

冷面寒铁-周志新

杭州有一座著名的吴山,山上有座城隍阁,里面供奉的城隍,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周新;那个周新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成为杭州的城隍大神的呢?

周新是广东南海县人,本名周志新,字日新;后来明成祖直呼其名为周新,便改志新为字。洪武年间为大理寺评事,以善于断案而著称。永乐中,改任监察御史,敢直言,弹劾了很多官员。权贵震惧,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外号“冷面寒铁”京城里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后来周新调任云南按察使(明代一省的最高司法长官称按察使,正三品),途中改任浙江有名受冤枉依旧的死囚听说后很高兴的说“我得生矣”后来周新果然替他伸冤昭雪。

关于周新善于断案,《明史》上记载了三个故事;一次周新的马头有很多蚊蝇,就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尸身上有个贩卖布匹的小印章,得知死者是贩卖布匹的商人。就命人收购印有这一印章的的布匹,果然拿获了凶手。还有一次,有一阵旋风吹来一片异样的树叶,周新就问着树叶是哪里的?有人说着种树只有一座寺庙有,而且离城较远。周新怀疑寺里的僧人杀人,便去调查,果然在寺里的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妇人的尸首,并证实为僧人所杀,便将僧人定了罪。第三个个故事是一个商人将赚来的金子藏在一个地方,回家后,只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但去取时金子却不见了,于是告到周新这里。周新经过调查得知原来商人的妻子与人私通,这天奸夫正好在,商人突然回来就来不及逃走,而是藏了起来;听到了商人夫妻的对话,便去将金子拿走了。

此外,周新还经常微服出巡,暗访民情。有一次,故意惹怒治下的县令而被关进大牢,并进而查的了很多冤案,为之昭雪。而他本人虽身居高位,却十分廉洁,妻子只穿布衣,就像田家妇。一次参加宴会,使得在场的许多官员的夫人都感到惭愧,都去换了衣服和饰品(使诸妇惭,尽易其衣饰)。

但由于,周新太过刚正,因而也常得罪权贵。后来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派了一个千户到浙江办事。此人,受贿索贿,作威作福;周新要将其治罪,结果被他跑了。周新入京述职的途中又在河北涿州遇上此人,又将他捉拿下狱。后来又逃脱,并告与纪纲之前。纪纲怀恨在心,就编造了很多罪名,诬告周新。成祖大怒,下令将周新下锦衣卫诏狱审问。周新在诏狱被拷打的体无完肤,后御前会审。周新抗辩说,“陛下你下诏,各省的按察司行事和都察院一样,我是奉你皇帝陛下的诏令捉拿奸恶之徒,为何反而降罪于我?”(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成祖更大怒,竟下令将其处死。临受刑前,周新大呼“生为直臣,死作直鬼”

后来,纪纲事败,明成祖也知道周新是冤枉的便起了悔意。问身边的侍臣,“周新哪里人”侍臣回答“南海(今广东南海县)”成祖叹了句“岭南也有这样耿直的人,错杀了”(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成祖有隐约感到有个船红官服的人说“臣周新已为神,为陛下治奸贪吏”于是封周新为杭州城隍。

孤傲霜雪-海刚峰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有南包公之称。大家对其许多故事如海瑞上疏,海瑞罢官等都如数家珍,耳熟能详。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海瑞在故后还一人身兼苏州和南京及广州等地的城隍。那么著名的清官海瑞又是如何成为城隍的呢?海瑞字汝贤,号刚锋,广东琼山人,(今海南)祖上数代为官,但海瑞的父亲只是个秀才,且海瑞四岁丧父,由母谢氏抚养长大。虽然,其母对其要求至严,但海瑞科举不顺,二十八岁才中秀才,三十八岁方中举人而一身没中过进士。

海瑞初入仕途,先为南平县县学教谕,(相当于县公立学校的校长),由于对学生严格,得了第一个外号“海阎王”。又一次,延平府的知府陪伴巡按御史一起来海瑞的学宫视察。两边的僚属都伏地迎谒,海瑞只是作了个长揖并说“在府衙当跪,但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当跪”(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延平府同知看了很不高兴,就说“这是哪里来的山子笔架?”于是海瑞又得了第二个外号“海笔架”。虽然有了“海笔架”的外号,但似乎并不影响海瑞的仕途,由于业绩出色,海瑞先后又担任了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的知县;并在淳安知县的任上,因老母七十大寿,只买两斤肉(市肉二斤)而震动天下。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来淳安索要驿站供给。海瑞得知后大怒说“此断非胡部堂公子”随后命人将这位胡公子打了一顿,再给胡宗宪送去。

明嘉靖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海瑞被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六品京官)。面对明世宗嘉靖帝沉迷长生,满朝文武尸位素餐以及国家的不断腐朽。海瑞奋笔疾书,痛陈弊政,写下了有天下第一疏之称的《论治安疏》。痛批嘉靖皇帝的“的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及追求长生的妄诞和废弛朝政的过失。并希望皇帝能够幡然悔悟,洗数十年之积误。嘉靖帝大怒将海瑞下狱,但过后复读了几遍海瑞的疏本,有感叹道“此人可比比干,第朕非纣耳”后来还和徐阶等阁臣说“海瑞言具是。。。。”于是便一直没有处置海瑞。

一年后,嘉靖皇帝驾崩,穆宗继位,海瑞也被释放复职。隆庆三年夏,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相当于中央派到南京的最高专员)。由于治所在南京,使得很多的南京官员听说海瑞要来都纷纷上疏,请辞;豪门大户也纷纷用黑漆将朱漆大门漆黑,以示低调。但海瑞并没有去南京,而是先到苏州,对苏州的运河及上海的吴淞等进行了疏通。随后有进行了清丈田亩。要求包括致仕大学士徐阶在内的大批豪门大户将所侵占的民田退出。由于,在清丈田亩的过程中又得罪了权贵,最终被迫罢官。

海瑞罢官后,由于,万历初年的执政大臣张居正不肯用他,在家整整赋闲了十六年。直到,张居正死后的两年,万历十二年,七十二岁的海瑞才重新出山任南京右都御使(由于明朝实行两京制,所以南京和北京一样也设六部和都察院),并对当地很多官员的不正之气进行了批判。三年后,也就是万历十五年的十月,海瑞在任上病逝,时年七十五岁。

海瑞去世后,佥都御使王用汲见海瑞得日常用品,为寒士所不堪,落下了眼泪,只得醵金为敛。老百姓听闻海瑞是时候都罢市。棺木运回海南老家时,老百姓都白衣冠送,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神宗万历皇帝赠太子少保,谥忠介。而海瑞曾经为官的南京和苏州两地百姓也在海瑞故后上疏朝廷要求封海瑞为南京城隍;后来广州也以海瑞为城隍。

高风亮节-秦裕伯

秦裕伯,字惟镜、景容,号蓉卿,别号葵斋。据传为宋秦观,秦少游之后。世居扬州。元至正四年进士,曾在湖广、山东、福建为官,官声很好,赢得了“公正干练”的美名。

特别在高密期间,实行“三等九品差贫富”法,使百姓能够按经济实力公平地缴纳和参加赋役,并招募农民开垦空地,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还建了明伦堂、濯缨亭、社稷坛,并凿子午池,起樵楼,修建新三皇庙、郑公祠等,使县城等地的建设有了较大改观。并兴修了高密城虽。“屡兴大役,而民不知扰”使百姓“威其之明,感其之德,不施鞭扑而习俗大变”。

至正十四年,五十八岁的秦裕伯辞官回到上海长寿里居住。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据苏州上海一带,征召不就。明太祖定鼎天下,也听闻秦裕伯的贤名,也曾两次征召,然秦裕伯自认忠臣不事二主,且有母丧,出仕不孝而谢绝。太祖不悦再下诏“滨海之民好斗,秦裕智谋之士而居此地苟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无奈最终“涕泪横流,不得已偕使入朝”。

太祖授侍读学士之职,次年改官待制,仍是皇帝的顾问官。洪武三年,秦裕伯与诚毅伯刘基同列主考官,主持京畿乡试。秦裕伯还博辩,善论说,占奏悉当帝意,帝数称之。后来,秦裕伯又被任命为陇州知州。不久告老还乡。

洪武六年,秦裕伯病逝,寿七十有八。太祖高皇帝感叹“生不为我臣,死亦卫我土”则册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四品正堂显佑伯。

铁骨铮铮-杨椒山

明代名臣杨继盛是北京和广州的城隍。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人,七岁丧母;其庶母是个妒妇,就让他去放羊。小杨继盛放羊期间路过私塾,见里面书声朗朗,十分向往,就向其兄长提出了要读书。其兄长说“你还小,怎么读书”(若幼,何学)杨继盛答道“小能放牛,为何就不能读书”(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他兄长和他父亲说了此事,其父让其读书,但放牧不废,十三岁才跟着老师学习。由于,家贫,杨继盛学习非常刻苦;终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并被授予了南京吏部主事,后又改兵部员外郎。

此时,正值蒙古鞑靼部落的领袖俺答率兵围困北京。咸宁侯仇鸾由由于惧怕与俺答作战提出了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坚决反对并上了《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提出了“互市等于和亲的别名,俺答损坏我陵寝,杀掠我百姓,是天下大仇,怎么能反而与之议和”(俺答蹂躏我陵寝,虔刘我赤子。天下大雠也,而先之和,不可一)还提出了“以堂堂中国与之互市,是冠履倒置”并批评了以互市换和平的荒谬。建议皇帝“发明诏选将练兵。不出十年,臣请为陛下竿俺答之首于藁街,以示天下万世。”但在仇鸾的鼓动下,世宗虽为疏所动,却最终没有采纳,并将杨继盛贬为了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

在狄道期间,杨继盛兴办学校、疏浚河道、开发煤矿、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戴;番人称之为“杨父”。不久,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仇鸾疽发而死,并被戮尸。世宗重新想起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而严嵩也由于仇鸾凌辱自己,杨继盛又是首先弹劾仇鸾的二对其很有好感,急于提拔他,又改了兵部武选司;半年左右的时间杨继盛连迁四职。

然而,杨继盛恨严嵩更甚于仇鸾。故于嘉靖三十二年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且举出严嵩的“坏祖宗成法、窃君上大权、掩君上之治公,纵奸子之僭窃、冒朝廷之军功、误国家之军机、专黜陟之大柄、敝天下之风俗等“五奸十大罪”;还指责世宗“陛下奈何爱一贼臣,而忍百万苍生陷于涂炭哉?”说“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或询诸阁臣。重则置宪,轻则勒致仕。内贼既去,外贼自除。虽俺答亦必畏陛下圣断,不战而丧胆矣。”世宗见疏本本以发怒,严嵩又以疏中“召问二王语”(裕王和景王,即世宗的两个儿子)使皇帝大怒,将杨继盛下了锦衣卫诏狱。并责问杨继盛,何故引问二王。杨继盛回答“除了二王,谁不怕严嵩”(非二王谁不慑嵩者!)。杨继盛在狱中被廷杖百下,友人送去一幅蛇胆让他止疼;他拒绝道“我自己有胆,何须蛇胆(椒山自有胆,何蚺蛇为)”还 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断筋二条。

虽然杨继盛在严嵩的授意下被定成死罪,但世宗皇帝却杀他的意思。故而,在牢里安然的住了三年。后来,严嵩在鄢懋卿的说服之下,决心杀死杨继盛。恰在此时,严嵩看到了赵文华送来的一份论罪奏疏,在这份奏疏上,写着两个人的名字,于是他在二人名字之后加上了杨继盛的名字。杨继盛的夫人听说后,上疏世宗,愿意自代夫死,还说,她丈夫若得皇帝赦免一定会效死疆场,以报君父;但世宗没能看到上疏。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将杨继盛与闽浙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杨继盛殉难后七年,严嵩倒台,明穆宗登基后赠杨继盛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并在保定建“旌忠祠”。而京城百姓则将杨继盛的旧宅改成城隍庙,尊杨继盛为城隍祭祀。

除了上述的五位城隍外,被封为城隍的历史名人还有很多,如同为北京城隍的于谦,上海青浦县的城隍则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清官四川布政使沈恩等。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举例了。但这些城隍,生前或为刚正不阿的直臣,或为赤胆忠心的忠烈,或为为民请命的清官。无一例外都是世人敬仰正人君子,道德楷模。由此可见,城隍信仰不只是道教的鬼神信仰,而其更多则涵盖了儒家的忠孝节义,舍身成仁思想的表现。同时由于很多城隍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敬天法祖的祖先信仰。在缺乏全民宗教的中国,城隍信仰中所表现出忠义、刚正及对祖先功德的崇拜,却是我们全民族所认同的。文天祥的忠义、周新的刚正、海瑞的清廉、秦裕伯的气节、杨继盛的铁骨不正都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