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间信仰历史久远,在信仰多元化的环境下,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民间信仰从古至今都十分活跃。当地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都完善的保留下来。特别是社会风俗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现象和意味。 从位置上来讲,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东部靠海,南部与闽南文化相连,西北部受吴、越文化的熏陶和传承。温州的民间信仰种类繁杂,随着国泰民安和经济的腾飞,民间信仰发展日益蓬勃。目前全市有4000多处民间信仰场所,可谓“遍地开花”。与温州人民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进。 温州民间信仰的分类 在温州乡村,随处可见一座座建筑或精致或粗陋的庙宇神殿,既非规整的道观,又非纯正的佛寺,当地一般称为神庙或者神仙,温州的民间信仰包含几种:其中有信神灵,有信天地,有信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更信给人民带来福祉和验证的历史人物;大家信神灵、信佛,信道,信基督等,和平共处,各得其乐。还有但是很多是无归类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的祠庙,数量繁多,从一间田间小庙到山顶的巍峨宫殿阁楼,从村镇的祠堂到城市里社区里的道观寺庙,都成为众多神灵的居住场所。大家自然而然的在信仰中成长,更随着温州经济的腾飞,民间信仰自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和精神归属地。 温州的民间信仰一般分为几类: 中国道教的神灵:如盘古大帝、伏羲和女娲、炎黄二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妈祖、财神,灶神、门神、送子娘娘、文昌帝君、龙王、河神、山神、雷公电母、五岳圣帝、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等等 中国历史英雄人物:孔子、胡则、张骞、关羽、岳飞、杨文广、包公、汤和等 与温州地域文化特色有关的神灵:卢氏娘娘、陈十四娘娘、平水王爷、杨爷、胡三相公、白甲将军、陶公、葛仙、胡则、刘猛将(捕蝗神)、施相公、赵玄坦将军、乔侯将军、陈府大神、周江龙王等。 温州民间信仰的社会基础 正如中国古人的认识一样,很多温州人从小就有一种意识,认为人有灵和肉双重构造,人死后肉体与灵魂分开,肉身可腐,而灵魂不死。高尚的人灵魂升天成仙封神,凡夫俗子灵魂则成鬼。鬼也分善恶,家庭祖先,总是被视为善灵,可以庇护子孙,于是有了祖灵信仰。曾经为百姓做过好事,为人类、民族立德、立功、立言的先贤,其灵魂更是被后世崇敬如神仙。除了这些有明确对象的先贤与家族祖灵的崇拜,还有祭祀无主孤魂的无明确对象的泛灵崇拜。这就是人类早期对灵魂和生命的认识。 实际上以上列举的只是温州民间信仰中一部分,温州民间信仰的神仙就应该有几百位神灵,仔细观察,在温州民间信仰之中,无论是天上的日月星辰和雷电风雨,还是海上的风平浪静和安危,以致地上的山神河湖,很多地方都被民众纳入了自然崇拜的对象;换一句话来说,天地之间的各种自然物体不仅都被神化,而且往往人格化,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民间神仙偶像。至于中国历史人间的英雄、圣贤,道德模范和为人民服务的乡杰,由于其特殊的业绩和社会功德,往往也受到温州信众的顶礼膜拜。民间信仰几乎遍布温州的各个社区和角落,辐射于广大温州民众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且融入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信仰中。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全书绪论》中说:“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没有社会,人就不能有物质的生活,更不用说精神生活了。人的精神生活,既依赖于社会,它就要受社会的限制。”温州的民间信仰来源也比较繁杂,有些是来源与闽南文化和民族信仰,有些是来自内地和江浙文化的迁徙,有些是出自于民众的传播,千百年来,由于地域的封闭和老百姓的传说,很多神奇的故事与信仰相伴,加上民众相信某些超自然的力量,所以民间的信仰也自然而然的形成和传播出来。 民间信仰的存在实际在心理根源上和宗教如出一辙。她的形成是由于老百姓的疾苦和内心的苦衷无处诉求,而神灵可以代替一种诉求心理需要,神灵往往又与历史传说有关,也和历史英雄人员有关,加上这些英雄基本都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呼声,神灵往往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慰藉,并且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民俗和民间信仰之所以有民众基础广泛,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传承有关。群众性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不仅牵扯到数量庞大的信教群众,而且总与社会问题结合紧密。民间信仰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这在温州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有些富裕的村子,两者相加的庙宇达数十座,其数量之多,从侧面表明出了它们群众基础的广泛。并且与原始的民间信仰、氏族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温州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间信仰特别繁杂,南北神仙都有,无论是闽南神灵,潮汕神仙或者是北方吴越神灵,统统收纳。这主要是由于温州区域沿海的人民有海纳百川的兼容共融文化与宽容。 如果从温州内陆的区域文化来看,这里更多的是传承江浙文化,温州内陆区域地理位置是山隔海阻,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加上受土著的瓯江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古代温州人多地少,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故土著温州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人们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告于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温州土著“信巫事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加之人们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即“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于是,就逐渐地形成了温州极为众多的民间神仙信仰。 温州民间信仰的各路神仙 温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和求子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娘娘等),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拜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灵保护伞。 温州民间信仰也与内地的民俗一样,拜土地神。在温州地区所称的土地公,一共有五尊,与闽南的土地神一样,有着严格的分工和摆放方法: 山神福德,金身右手拿着一枝藤拐,若有神灵经过此地不知道之事,就来请教山神福德,所以祂是掌管山头的,若是请入来家里拜者是没有效果的。 神龙后土,这尊是掌管墓地,有的用书写或雕刻两字“后土”安在墓前,由风水师选定位置,他的金身坐龙蛟椅,右手拿一枝藤拐、有人做竖仙背后加一粒葫芦,这尊做龙神土公,不可请入庙宇朝拜,也不可请入家里奉拜,但是这尊平常时也不可乱拜、这尊在墓区管理祖先的。 功神福德,是玉皇大帝所勒封的地方官、是万人百姓所朝拜、一般均在大间土地公庙或庙宇使人奉拜。他的金身坐龙蛟椅,左手扶在龙跤椅,右手拿一枝龙头拐,头戴宰相帽,这尊是功神福德,也是不能请入家里祭拜,若是请进家里面来拜者、家里大小如生辰八字轻的人挑不起,身体不健康,甚至事业会渐渐失败。 地基主土地公、金身坐龙蛟椅、左手扶在龙蛟椅、右手提着金元宝,这尊平常人不能请进家里奉拜、因为这尊是养禽、兽类之家可以拜、会保佑六禽兴旺,事业发展。 召财土地公、一般摆在家里或店头,这尊金身是坐龙蛟椅、左手提金元宝、右手拿一枝如意玉,这是玉皇上帝所勒封的粮食官,掌握粮食以及金银财宝、叫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这尊是凡间百姓住宅、商店、工厂、公司所恭奉的福德正神之称,才会管理钱财;庇佑平安、事业顺利。 财神,财神是掌管金钱与财富的神明,一直都是受人类欢迎的守护神之一。财富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与梦想,无论道教还是民间信仰都有满足信徒求财的仪式,财神有几种: 五路财神,温州地区所称的"五福财神"就是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明及其四位义兄弟﹝或部将﹞。除了中路为武财神赵公明外,其他四路为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当然也要分区处理。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 如果说到文武的财神,温州当地老百姓一般拜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月财神赵公明为正财神。赵公明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 日春神青帝是比干,也称文财神,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被称为“亘古第一忠臣”。 也有将文财神看作陶朱公,是史有其人的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他助越灭吴后,知越王勾践可同患难不可同安乐,遂携西施女隐姓埋名泛舟五湖,经营生意,号陶朱公。后人以其善经营获富而奉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关公因为挂印封金一介不取,被尊为义财神或者武财神。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另一传说,他发明了出纳账簿和算盘,才被奉为财神。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灶神:灶神为一家之“主”,乡间建灶、改灶均需看黄道吉日,恐冲撞了“神明”。灶口只能向南或向西,否则“不吉”。关于灶神,有几个应该注意的,平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上切菜,不得击灶等。 温州人一般注重孝道,民间祭祀祖先也非常盛行。民间的祭祖活动,有庙祭、墓祭、岁祭、生辰忌日祭。岁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寒衣祭、冬至祭、除夕祭。每逢亡故亲属的生卒日要“祭祀”,俗称“做忌”。此外,凡遇族中人升学、升官、生儿婚合,也要到祖祠向祖宗行告祖礼。凡重大祭祀,举族同聚,摆宴欢饮,民间称之为“吃祖”或曰“吃公”。 温州民间信仰中的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 温州民间信仰中存在将历史人物祭祀为神,即所谓的“圣人崇拜”。这种圣人崇拜在温州的民间信仰中占很大比例。 实际上这些圣人崇拜的发展倾注了下层人民对神祇和神话人物的爱与憎、褒与贬、期望与捉弄,表达了他们社会的、道德的和审美的评价。温州一代主要圣人和英雄人物崇拜有: 温州太清宫主要供奉的是“包青天”包拯,表明人们需要一种公正和主义的力量。 杨府爷又称杨老爷,杨府上圣,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当今的温州市区,有“杨府山”,“杨府路”,温州下属各县还有多条“杨府路”,如乐清市乐成镇“杨府路”,龙湾区龙水镇“杨府路”,苍南县云岩乡“杨府路”等。杨府爷的神庙,在当今的温州市区就有好几座,据说杨爷是唐太宗甲辰年五月廿四辰时诞生,夫人葛氏,共十个儿子,子孙共五十二人。杨爷中二甲进士,丁丑年官封都督大元帅,十个儿子三登仕籍,是父子二代进士。杨爷寿命达到108岁。据传,杨爷的十个儿子,个个尊敬父母,崇尚道教。历来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说法。这样,各地传说的“杨府爷”,实质上就形成了一个以杨爷为首的群体。因此,各地纪念杨府爷诞辰和升仙的日子也不不同。 而胡公殿供奉的是北宋官员胡则,也称胡公大帝,字子正,永康胡库人,他生于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元)登进士。在出仕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曾十次担任杭州、温州、福州、陈州等地知州,六次出任江滩、广南等路(大到相当于现在的省)的制置发运使,还做过吏部、工部、刑部、兵部侍郎等,直到71岁才退出官场。公元1039年胡则病逝于杭州,葬在杭州龙井。在他任官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百姓有口皆碑。公元1162年,宋高宗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祠的庙额,胡公祠从此身价百倍,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由胡相公变成至高无上的“胡公大帝”了。从此,胡公大帝又成了“有求必应”的活菩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胡公生日,还会有“打罗汉”等祭祀胡公的民俗风情活动,打罗汉大约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 周凯—平水圣王:相传西晋永康年间,浙南地区洪水为患,有“周凯”者,因为民搏斗洪水而死,奉为“平水圣王”。还有一种传说,浙南大水,周凯下海除蛟,平息了水患,受到崇祀;总之周凯因为治水的功劳,在温州其地位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 陈府圣王,又称开漳圣王,俗称陈府爷,名陈元光,唐时河南光州人(今河南固始县),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自幼随父陈政入闽,投笔从军。以功授闽南行军总管。相继平定闽粤蛮夷之乱,创立漳州,系开发漳州的先祖,为首任漳州刺史。在职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传播汉族文化,深受闽粤广大人民爱戴。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以身殉职,为国捐躯,民众为纪念他建了陈府庙。唐封昭烈侯,宋封唐济王,明封开漳圣王。陈府爷信仰在温州地区的流行,说明了一个人口迁徙问题。唐时,朝廷开发闽越地区,由中原地区向福建等地移民,后来福建人口多了,又向台湾和浙江或海外移民,就把陈府爷信仰带到各地。明代时,福建向浙南地区移民非常多,很多温州南部的人都是从福建闽南迁徙过来。也把闽南文化移植到温州。 陈十四娘娘,名叫陈靖姑,唐时福建古田临水村人,民间尊称甚多,如临水夫人、大奶夫人、陈夫人、陈太后、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 国夫人,碧霞圣母、临水奶、娘奶等等。是妇幼保护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陈太后; 传说陈靖姑能“扶胎救产,保赤佑童”。陈十四娘娘的传说大致是这样的:王母蟠桃会上,观音与众仙比试弹天柱,手指破血滴井中,结果井水被福建古田临水中村陈昌妻葛氏所喝,于唐大历元年( 766 年)正月十五日产一女,临盆时异香满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静时生,故又名静姑,俗名十四。观音两根白发误失,落人间化为白蛇残害生灵。陈昌家传茅山法,乡人请求陈昌出山为民除害,陈因患背疽不能去降魔,遣派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幸免逃归。时陈靖姑年方十七,为了为兄报仇,立誓上闾山学法。归来时,路过温州、平阳等地,沿途收妖捉怪,为民除害。后闻白蛇精在闽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闾山正法,终于消灭了蛇妖,为民除害,又祈雨为民求福。终年24岁,后人建庙祭祀。无论在福建还是温州,很多地方都祭祀陈靖姑。在唐代时,民间就有陈十四娘娘的传说与信仰,至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清代发展完善,便有鼓词艺人将陈十四娘娘的传说改编成鼓词《唱灵经——南游大传》,在浙南民间广泛流传。一般是先念灵经数日,然后举行迎神仪式,迎神队伍有乐队、化妆游行队伍等。用温州鼓词演绎的陈十四娘娘收妖故事的《娘娘词》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骞--张三令公;张骞(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汉代旅行家,外交家,与卓越的探险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西汉成固人(今陜西城固县)。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在温州地区将张骞誉为小孩子的保护神,因以前医疗条件差,医术水平低,一些小孩出牛痘(俗称做客)常被认为遭了生死劫,弄不好,就会如不到期而落的果实,年少夭折。据说张骞在通西域时,无意中从牛的身上发明了牛痘疫苗并从西域带回,在民间被称为“张三令公”而普受崇拜。 妈祖:妈祖信仰主要是沿海地区人民对海神的信仰 妈祖是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 慈祥乐善,乡里称为善人。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其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因生弥月不闻啼声,故日默娘。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能通晓变化,妙用玄机。驱邪治病、济世活人,能呼风唤雨。常于大海狂澜,救护难船。又应县令之请,登坛祈雨,获降甘霖。屡显神异,以济世人,人以为神。苍南妈祖巡安活动发源于清康熙年间,流传至今。当时大家为了纪念妈祖,所以妈祖信众安排在一年中空闲的时间(春节与元宵节期间),举行妈祖巡安拜祭等活动,以祈求妈祖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规模大小不一,阵容有:彩旗队、仪仗队、仪卫队、妈祖銮、刀轿、民间乐队等。妈祖巡安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已形成苍南沿海民众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节庆习俗。 城隍汤和信仰,汤和是明朝名将(1326-1395),明朝开国大将、抗倭英雄、安徽凤阳人。生前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据历史记载:14世纪日本的战败军士连同日本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派汤和部署防务,“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这五十九所城堡在后来的抗倭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所以被当地供奉为城隍神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