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道文化自祖天师张道陵创教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如果加上其前身的道家学说和方仙道崇拜,历史就更加悠久。数千年来,宗派传承,历代高道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了与儒、释并立的中国主流文化之一。其深厚的文化沉淀,丰富的人文哲理,至今仍闪烁着先辈智慧的光芒。当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天师道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糟粕。发掘和继承传统的精华,摒弃不合时代的糟粕,使天师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适应世界科学文明高速发展的潮流,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撰写此文,权当与全体道教同仁及所有热爱道教文化的社会贤达之士共勉,并期望得到专家、学者、大德高士的批评帮助。
一、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天师道历史的辉煌
道教是一个以“道”为核心、以天地神明和修身立命为信仰的庞大文化体系。她上溯羲、黄,宗源老子,又融汇百家之说,可谓集古代文化之大成者。张道陵创教之初,就把老子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作《老子想尔注》提出了敬天畏道、戒恶行善,法自然,行忠孝,戒贪欲,“相教为善,有诚信”等等的教条。经过历代宗师的不断改造和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清净无为”、“佐国佑民“、“济世利人”等一系列的教义思想。这些教义思想在许多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平,对“无为而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她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继而变成崇拜。道教教义思想中许多科学合理的内容,尤其是爱国爱民的思想,也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
从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河南(有些书籍说是从汉中,误,应为河南许昌一带)回到龙虎山祖庭之后,历魏晋南北朝,天师道在龙虎山扎根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唐以后,尤其是经过宋朝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创造性发挥,天师道成为中国道教事实上的中心。元以后,更是“三山合一”、“永掌天下道教事”,成为“万法宗坛”,道教中枢。历代天师以《道德经》和《想尔注》为经典。同时广征博引,躬身实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以及医药、养生、天文、地理、化学、民俗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献。可以说,嗣汉天师府和大上清宫之所以能成为“仙灵都会”、“万法宗坛”,与历代天师、高道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分不开的。
千百年来,中国的道教也就是在真与伪、良与莠,真理与谬误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过来的,今后还将延续下去。然而,传统的文化,只有其合理的内核才有继续发展的生命力。而发掘和整理这“合理的内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负的艰巨任务。
二、打造全新的天师道风貌是新时代的更高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一方面,现代科学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明的基垫;另一方面又必然会淘汰许多陈旧的理念。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站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提出了支持宗教界人士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适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两个支持”同时又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对宗教界人士的更高的要求。
龙虎山天师道是一个历史悠久,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宗派,自然更应该率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全新的风貌面对世人。
那么,什么样的风貌才是新时代全新的天师道风貌呢?简要地说,天师道的全体信徒应该是:
——能够对“道”的本质含义作出完整、准确的阐释,能注入时代的内容又经得起社会发展检验的传教者;
——能够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又能身体力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新贡献的爱国者;
——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能依法办教,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能够唤醒人们珍爱生命、崇尚自然,反对战争的和平使者。总之,新时代的天师道应该是扎根于民众,服务于民众,与民众融为一体的新型宗教。
三、打造新时代全新的天师道风貌的四点措施
1.重新梳理天师道经典并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天师道经典,是千余年来对中国世俗文化的吸收、改造、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其中蕴涵着古代哲学、文学、医学、音乐多种学科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嗣汉天师府即已着手对这些经典文化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参加,并编撰了《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道教文化管窥》、《龙虎山正一道音乐》、《龙虎山风情》等一系列宣传天师道文化的丛书,这些书,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抢救和恢复天师道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离新时代的要求,仍差距甚远。今后,我们将系统、深入地整理天师道在哲学、伦理学、数学、医药养生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力求编写出符合现代文明观念,对发展现代科学有借鉴作用的新的经典文献。
2.充实、改造天师道科仪,走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之路。科仪文化是道教的传统,科仪文化中蕴涵的爱国敬祖,崇尚自然,祈祷和平进步等等的内涵,历来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过去的二十年,我们积极地抢救和恢复天师道科仪文化,组建了天师府科仪法事队伍和道教音乐团,多次出访港、澳、台、新加坡等地,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良好的评价。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变了,科仪文化也应该有所变化。使科仪文化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道众队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添砖添瓦。改革开放初期,天师府只有三、四位道士,经过近20年,现已发展到四十多人。他们都肩负着继承、弘扬、改革天师道的重任。就全国的正一道派而言,许多兄弟宫观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有的已超过了天师府现有的水平;再就远在异国他乡的道友而言,他们虽然人数少,起步晚,但较少地受到传统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有“后发先至”的因素,反而更容易“悟”出道教文化的精髓。作为“正一祖庭”的天师府,肩上的责任就更加重大。这几年,我们一直把培养道众的修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当作头等大事,常抓不懈。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使天师府的全体道众成为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具有高水平的文化修养和现代知识的弘道中坚力量。
4.重建“仙灵都会”打造世界品牌。宫观建设历来是传道、弘道的基地,或曰:“基础”。千余年来,天师道的先辈的打造出“仙灵都会”、“万法宗坛”,四方信士络绎而至,谒祖朝真,原因是这里有“祖”可谒,有“真”可取。近二十年来,天师府在道教宫观的恢复和重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完成了玉皇殿、三清殿、天师殿、法箓局、玄坛殿、敕书阁的重建和恢复。但离“仙灵都会”的壮观还差距甚远。今后,我们还将兴建中国道教文化培训中心,集道教理论、道教科仪、道教音乐、民俗风情于一身,广招天下之士,使天师道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进而使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世界宗教队伍中独树一帜,发扬光大。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