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伏羲,奠基于炎黄,光大于老孔。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以道治国则国强。华夏民族的宗教起源于祖先崇拜,故能天人合德,悠久无疆,子孙以祭祀不绝。
现以道教产生与衰微;道教宫观的由来;西安宫观简述三部分为题写出,求教于道教弟子及十方信众,聊表对先圣祖师的缅怀崇敬,激励后来三清弟子及十方信众继续沿道前行!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历史进入了成熟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代;汉武帝时期,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用儒家理论使汉朝走向鼎盛。但儒家的理论很快就无力维护统治,统治者的儒家信仰产生了危机,这就为道教宗教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由于汉室的颓萎,政治的腐败,民众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压迫下,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空虚。民之所欲,天地从之,老百姓的需求是宗教信仰在民间产生的基础。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因为其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宗教,教理、教义、教规等都比较完善,因而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但是因为它与本地文化理念的多种冲突,也激起了很多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士的反抗。以道、儒两家为首的学者们,由于没有具体的宗教组织形式,很快就败下阵来,这就使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能不能在中国建立一种以本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组织,最终促使了对道教的诞生。
总之,在人民产生宗教信仰需求的条件下,同时在佛教传入产生的刺激下,道教的产生是历史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张天师立教开始,道教历经了千年风雨,走进明代。明朝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发生了巨大的的改变,人们为经济利益而激烈争斗。这种社会及人性的变异也深入了道教组织,道教内很少有人专研道经和道学了,道士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以各种面目进入民间推卦算命、弄神捉鬼、看病消灾、推行巫术等,使得博大精深的道学为指导的宗教变成了专治鬼神、专营风水的“巫鬼之道”。
道教逐渐走向世俗化,其特征主要有:
1.对教理、教义研究的放弃,使道教、道学的理论很难产生突破;
2.道教弟子放弃了以往修道时崇高的理念和高雅的情操,转而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受;
3.道教宗教人员素质普遍下降,教规、教义及一切活动都不再规范,而以各自的一套去迎合社会上低俗甚至是粗野下流的风尚;
4.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大量游方道士出场,他们完全失去了道教弟子应有的属性,变成了一群以宗教手段混饭吃的骗人团伙。
邱祖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奈何门人不自知觉,只图道教以度平生,不知玄科而有禁戒,粒米文钱,具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乃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汝等愚迷,不自揣量,不肯修持”。
道教的衰微除了历史和政治的客观原因,道教从业者的素质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五斗米道有靖、治和静室的称呼,南北朝时期就有仙馆的叫法,其实都是道教活动场所。
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唐代用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位皇帝的塑像来陪祀老子,并把老子尊奉成宗祖,从那时起“观”也称“宫”。此后道教祠庙就开始被称为道宫、道观,或合称为宫观。
现存文献史料表明,最早的观是陕西楼观。依据《渊鉴类函》引述《关尹传》的记载,尹喜结草为楼,设计精妙,周康王听说以后,就奉他为大夫,并且这座建筑称为“关令草楼观”。这就是“观”的最早由来,此后就形成了一个传统,所有供奉神仙的地方被称为“观”。
《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命令在长安建造蜚廉桂观,在甘泉建造益延寿观,并且命令大臣准备好仪仗来恭候神人。可见宫观这种叫法可能是从汉武帝那时沿用下来的。
西安的宫观简介选取了西安比较著名的两宫,楼观在上面已叙述过,现选取八仙宫、重阳宫作为代表。因为其对道教的传统文化继承相对来说比较突出,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有道教信仰的信众可以实地感受。
八仙宫位于西安东郊,相传八仙宫为唐时吕洞宾早期遇汉钟离,因”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北宋时期在唐兴庆宫局部遗址初建了八仙庵。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命八仙宫道长修建牌坊,并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之名由此而来。
重阳宫全称大重阳万寿宫,位于西安市户县祖庵镇,为我国道教著名宫观,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创立全真教与“仙蜕”归葬之地,故素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
结束语:
道教的诞生是无数优秀华夏儿女寻求民族和文化救亡图存道路的选择;道教的衰微是民族文化史上黑暗和屈辱的一页;道教宫观的由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必然产物,是华夏民族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道学文化的凝聚和概括。道教弟子及信众应正确对待历史、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半夜许可的情况下多想想自己如何修道、弘道,下半夜许可的情况下多想想历代道教圣哲先师是如何修道、弘道的。
限于水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切盼方家术士有以教我,所写乃私自揣摩,不代表宗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