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道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目前,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大都采取或趋向西方的管理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然而真正能够吸取并贯彻西方管理思想的企业并不占多数。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就是构成企业的人员的思维并不能很好的契合西方管理的精神。这种人员意识上的缺失并不是仅仅发生在员工身上,管理层甚至是企业决策者对外来管理思想的不了解或是误解也同样是公司产生各种内部管理问题的源头。

于是,部分学者和企业家开始尝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如何让西方思维融入中国文化,让本土企业能够借鉴西方经验的方法。对于这一课题,在华本机构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家国学公益论坛上,许多儒释道的国学大师与部分房地产界的优秀企业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探讨,碰撞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模式。在论坛现场,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张继禹道长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如何结合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中的许多观点得到在座许多企业家的认可。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语出《老子》第17章,这句话应该是说统治者的,大体意思是说: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张继禹道长认为企业管理上最高层次就是无为,层次一级比一级低,越来越有为,员工可能会恨你。

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是从高度集权的过程中走出来的,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的个人修为的成长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可以说,在改革开发30年后的今天,所有成就事业的企业家不分大小都有其过人的能力和天赋。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家有能力在机会来临时把握住机会甚至自己创造机会。但是,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规模的增大,业务复杂性的增强,企业人员的大量涌入,组织架构的适应性调整都不断给企业家提出新的要求,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要求甚至已经超出了所有企业家一个人的能力。因此,这个时候就是对企业家的战略意识和管理胸怀的检验。

部分企业家有意无意地做到了从“为”到“不为”的逐渐蜕变,将管理的权利逐渐下发,最终能够在企业中建立起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和人资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和体系管理企业进而发展壮大。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家并不能够做到”放下”,也即是不能将自己从“有为”中抽身出来逐步进入“无为”的阶段。正如前面讨论过的,企业家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是会有分身乏术的时期。而这种勉强的集权方式通常会导致企业家殚精竭虑地透支自己的精力对企业进行管理,但是结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其实,这种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在西方的管理学中得到印证。在管理学家雷纳撰写的《战略的悖论》中提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或决策层在公司整个管理运营体系中的职责并不是对公司产品、服务甚至公司内部管理系统等细节的关注和管理,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决策上。这种思想在另一个角度提醒企业家: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注重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不是企业内外部管理的细节。如果一个企业家能够将战略导向作为自己在企业管理中唯一的事情,那么对于整个企业的员工来说,企业家就真正做到了“不知有之”。

当然,做企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到“无为”的境界,但是,这种逐步放权,逐步转移决策者工作重心的思维方式值得每一个企业思考、理解。

作者:华本城市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