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道教信徒常将“洞天福地”描绘成道教神仙的居住之所,它们位于岳渎名山的洞府之中,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名山洞府山峰秀丽,环境清幽,有着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即是道教仙真居住休憩的乐园,也是道士们展开其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精神,是宇宙万物和谐完美的象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可谓是最早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展现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本文拟从道教第八大洞天—华阳洞天的胜境来窥探洞天福地的环境内容。 一、洞天福地思想的渊源 所谓洞天福地是指道教修炼成仙的神圣空间。《道教大辞典》“洞天”条云:“洞天:神仙所居之所,率在名山洞府中。” 李叔还:道教大辞典[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 道书中常记载一些道士在山中石室修道,后飞升成仙,于是道教徒们便称这些山洞为“洞天”。“福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道士的修炼场所,其空间区域比“洞天”要小,意为“得福之地”,《真诰•稽神枢》在谈到金庭和金陵时,云“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虚也”,陶弘景注曰:“唯此两金最为福地者也。”因此“洞天福地”是道士们展开其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道教为沟通天人世界所着力营造的独特空间。 洞天福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起源来看,它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尤其山岳崇拜有关。古代创世神话是原始宗教的核心主体之一,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的观念。而高山的巍峨雄伟,使古人产生神秘感,认为山岳有神灵居住,故能呼风唤雨。《史记•五帝本纪》云:“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山岳所代表的伟大自然力,使古人对其顶礼膜拜,视其为天之洞府。钱穆认为道教的洞天福地理论的产生与形成应与史前时期及文明初期中国古代先民的山居习性有关。 钱穆:《中国古代山居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卷1),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正是由于先民于穴居中对山岳的亲身感受而产生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宗教体验,将山与神仙联系起来,使得山岳更加神秘化,从而导致古代神话传说多于神山相连。如早期道经载述,道教尊神元始天王就是居住在天界人鸟山中。此外,道教诸天界如大罗天之玉京山、太清天中之浮绝空山、太极天之秀华山、寒童山、太微天之玉寿山、内景天之紫空山、上清天之虹映山、金华便山、玉虚天之飞霞山、七晨天之三宝山、元晨天之三秀山、太玄天之空峰山、玉清天之玉根山、太无天之峨眉山等诸天界神山都是各种等级的仙灵栖居之所。 无上秘要:卷4“灵山品”,道藏:第25册。 依据道教的解释逻辑似乎是因为神仙居神山,所以修道之士亦山居,从而羽化飞仙。 另外“洞”有“通”之义,《说文》:“洞,疾流也。从水,同声。”激水过处,注疏而贯,引申为“通”,因此,道教经典“三洞”就可理解为“三通”,“洞”在南方道教中是一基本的形式概念。从地理学上考察,南方本是山水相间,岩溶地貌在长期的流水作用下,形成形状各异的洞穴,修道者幽居洞府,目的是远离人世,炼制仙丹,与神灵交会。久而久之,宗教的渴望带来了幻想,“洞”的阴暗幽绝之处在想象中发生了质变:岩穴深处可以訇然洞开,别生天地,出现一个仙乐飘飘的极乐世界。而“洞”从可体察的物质构造一变而成了“虚空”之物亦即“洞天”。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洞作为度化之所,神启之所,而与诸神域相连。道教中,洞也作为真经秘籍的藏列处,其用意正如我们所见,与洞作为神启之所的意思贴近”。 傅飞岚:《超越的内在性:道教仪式与宇宙论中的洞天》,《法国汉学》(第2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页。 洞中石穴及其中所藏经书便成了神灵居住和神灵降授的象征之地。正如法国汉学家苏远鸣(Michel Soymie)所说,洞天乃山之精,倘若攀登山顶是一种宗教的行为,一种要求洁净及神秘知识的宗教旅行,那么步入洞天则表示旅程终于抵达“启悟”的阶段。 苏远鸣(Michel Soymie),《罗浮山:宗教地理的研究》,《法国远东学院学报》第48期,1954年,第92页。 洞穴石室在道教徒们眼中便具有了神秘通天的功能。 张道陵创教时所设二十四治是洞天福地的原始形态,所谓“治”,清人黄生《义府》疏《冥通记》云:“道家以符法治鬼神,故名其所居为治。”二十四治又分为上八品治、中八品治和下八品治。后来又加四治,合二十八治,以与上天二十八星宿相应。二十四治多沿江河分布,因此潘雨廷说:“其后道教盛传的洞天福地皆由二十四治引申。” 潘雨廷:《道教史发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天福地的具体内容形成,在早期上清系经典《茅君传》中列出十洞天之名称、位置及范围,《真诰》中称有三十六洞天,且征引《名山内经福地志》和《孔子福地记》,北周时编辑的《无上秘要》专辟了《山洞品》和《洞天品》卷,及至唐司马承祯著《上清天地宫府图》综论洞天福地,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系统起来,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在其撰作的《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除囊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二十四化、七十二福地外,还列出三十六靖庐、十洲三岛、仙地两界之五岳及诸神山。至此洞天福地的内容得到完善定型。 二、华阳洞天的生态理念 1.优美的环境 道家清静无为、崇尚自然的处世态度也促使道教徒采取恬淡养性的修炼方式,宇汝松认为“由于道教修炼的目的是要使修炼者融入自然、回归本然,实现天人合一,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宁神境界”。 宇汝松:道教洞天福地的文化意蕴[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2)。 因而道教主张“择灵山以养性,处深山以修道”。陶弘景《寻山志》就充分流露了这种遁隐山林、远避世俗的宗教情怀:“倦世情之易挠,乃杖策而寻山。既沿幽以达峻,实穷阻而备艰。眇游心其未己,方际乎云根。欣夫得意者忘形,遗形者神存。于是散发解带,盘旋其上,心容旷朗,气宇涤畅。” 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道藏》,第23册,第640页。 洞天的自然环境恰恰迎合修道者的这种心理。 梁陶弘景《真诰》描述了华阳洞天的自然景观,“虚空之内,皆有石阶,曲出以承门口,令得往来上下也。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不自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 [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56-357页。 在洞天世界中,误入的世人并不感觉是在洞中,这里如同人间仙境,到处散发着花草的芬芳,绿树成荫,飞鸟自由自在地翱翔、鸣叫,令观闻者如同置身于瑶台的乐曲之中。洞中亦有日月,其状亦如现实世界:“其内有阴晖夜光,日精之根,照此空内,明并日月矣。阴晖主夜,日精主昼,形如日月之圆,飞在玄空之中。”洞天日月又名阴晖、日精,阴晖在夜间照明,如同皎月,日精在日间照明,如同阳光。可以说这是一个花木鲜秀、景色明媚、空气清爽,气候宜人的和谐舒适的自然环境系统。 2.丰富的资源 《说文解字》释“仙”云:“仚(仙),人在山上,从人从山。”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7页。 中国古人常将仙人与山相联系,如司马迁《史记》中所描绘的蓬莱、方丈、瀛洲等三神山的传说。道教典籍中类似的仙说更不胜枚举。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神仙道教的流传,修道者除潜心修炼外,更相信服食仙丹是成仙的重要捷径,而炼制仙丹的药材多在名山之中。 陶弘景在描绘华阳洞天即句曲山时首先便说明了它富含炼制上等仙药之原料的优势。“句曲之山有名菌山,此山至佳,亦有金,乃可往採,入土不过一二尺耳”。句曲山因由三茅君所治,又分为大茅山、中茅山、小茅山,因此有时又称句曲山为茅山。“中茅山玄岭独高处,司命君埋西胡玉门丹砂六千斤于此山,深二丈许,坎上四面有小盘石镇其上。其山左右当泉水下流,水皆小赤色,饮之益人。此山下左右亦有小平处,可堪静舍”。“茅山天市坛,四面皆有宝金、白玉各八九千斤,去坛左右二丈许,入地九尺耳。昔东海青童君曾乘独飚飞轮之车,通按行有洞天之山,曾来于此山上矣。其山左右有泉水,皆金玉之津气,可索其有小安处为精舍乃佳。若饮此水,甚便益人精,可合丹”。据葛洪所言,丹砂、黄金、白玉都是炼制上等仙药的重要原料。《抱朴子内篇•论仙》指出所谓仙人即是“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至,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 王明:《抱朴子内篇•释滞》,中华书局,1980年,第13页。 其《仙药篇》又将仙药分数种等级,“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 王明:《抱朴子内篇•释滞》,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页。 服上药令人身安延命,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但若不能身入神山,这些仙药皆不可得。因此只有入名山、绝人寰,方能寻得上等仙药。 虽然道士们入名山的直接动机是寻找炼制外丹仙药的原料,但从中我们亦窥探到华阳洞天富含资源,因而陶弘景隐居茅山,多次采丹砂炼制丹药,华阳洞天成为满足人类基本欲望的理想境域。 3.便利的交通 道教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云笈七签》载:“道君曰:元气生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内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二者化生以至九,玄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察性。” 《云笈七签》卷2《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道藏》,第22册,第8页。 道划分为始、元、玄三气,三气化生出万物,换句话说,万物亦可以因气相通。于是无论天上仙境还是名山大川均由气而成,天、地、人亦可因气脉而相通。上清经系经典《紫阳真人内传》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地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这里就从天(天空)、地(山洞)、人(洞房)的角度对洞天做了解释,因此李丰懋说,其(道教洞天之说)原始形态为古中国人将宇宙神秘化、组织化、视宇宙为一神秘有机体,有如人体,故地中气脉交通,为一整体。 洞天之间可因“气”相通,句曲山之洞作为第八大洞天,有着便利交通和广阔的空间。“此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洞庭四开,穴岫长连,古人谓为金坛之虚台、天后之便阙、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众洞相通,阴路所适,七塗九源,四方交达,真洞仙馆也”。又云:“句曲洞天,东通林屋,北通岱宗,西通峨眉,南通罗浮,皆大道也。”天后指林屋山,清虚指王屋山以及峨眉山、岱宗、罗浮山,这些都是道教重要的洞府仙山。因此处在华阳洞天也能到各仙山自由来去,如同将各大洞天划分区域,从此处到彼处,道路不绝。作为一活动场所,华阳洞天的空间亦别具规模,“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洞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这里指出了华阳洞天的整体大小一百五十里,其具体情形为“洞墟四郭上下皆石也。上平处在土下,正当十三四里而出上地耳。东西四十五里,南北三十五里,正方平。其内虚空之处一百七十丈,下处一百丈,下墌犹有原阜垅偃,上盖正平也”。陶弘景以精确的数字描述华阳洞天的规模,更增加了信道者的热忱和憧憬。 三、结语 如今,道教的洞天福地遍及我国近二十个省区,形成了浓厚的神仙人文景观,不仅吸引着众多的道教信徒,而且还强烈吸引着许多为企慕神仙的人们,成为十分贵重的文化遗产。当我们今天面临着全球环境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的研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建立和谐的环境系统提供了历史的范本。洞天福地舒适的环境既可以平息当今人们浮躁的心灵,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种融会于自然的美妙享受。 (责任编辑:张恒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