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大众面临着心理疾病、道德滑坡、伦理危机、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诚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来自各个专业领域中的特殊知识。但是,当我们忙碌于不断制定出新知识、新规则来改进旧知识、旧规则的纰漏时,却忽视了躲在幕后的老子的诡谲微笑。
一
在老子看来,这样的提防措施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危害。众所周知,老子反对片面追求物质的社会,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12章)在社会物质财富积淀的同时,人们的欲望也同步被激发起来,老子将这种状态称作“为”。有“为”就有“争”,用计谋对付计谋,用规则挟制规则,于是法网愈密,人欲愈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26章)当下社会太轻太躁,世人的目光过于关注轻而躁的枝叶而遗忘了重而静的本根。
本根莫以名之,强名之曰道,曰母,曰玄牝,曰婴孩。它是万物的创生本源与存在依据,如展开的道路,如万物的母体,如玄妙的生生之源,如纯朴的原初之物。总之,它什么都不是,却由于它而使万物是其所是。我们如何了解作为本根的道呢?我们无法用定义去把握它,无法用情感来追求它,事实上,我们无法用一切心中所起的相状来觉察它。因为道不是外取的认识对象,而是“涤除玄鉴”(《老子》10章)后的逆反体证。
德者,得也。我们每一个人所得之道即为德。天地万物所得之道亦为德。人之德就是心之主宰,天地之德就是心之主宰所显之物则。心之主宰是道,物则亦是道,道是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而已。因此,顺应道的心,就是自然之道心;顺应道的万物,就是自然之万物。自然之道心和自然之万物没有自己的根本特性,它们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道体现在人与万物中只是普遍的自然而然。
如果人心认为自己与道无涉,人心就遗忘了本根而执著于枝叶。轻而躁的“假我”蒙蔽了重而静的自然之道,于是人为之做作应运而生。欲望之心所看出的万物处处显出计量,有高下、长短,于是有是非、对立,于是有对执、斗争。人心有欲望,欲望之心所察觉的万物就纷纷扰扰、斗争不断。或许,这种状态与当代的社会现状有几分近似。
从这种混乱的状态步入澄明之境,需要一条实践的途径,这就是道家的工夫。“致虚极,守静笃”。(《老子》60章)将去除对五色、五音、五味的嗜欲,进而将一切杂染的念头洗净,呼唤自己心体中沉睡的“真我”,于是自然之道苏醒了。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21章)
这就是道。老子向我们描述它的状态。但是它太原初了,有限的词汇并不能如实地将它展现出来。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地,尽管如此,却远远比任何确定的事物都来得真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6章)
谷神、玄牝都是道的异名。道并非只是恍惚之状,它能够自然而然地起作用,惠及天地万物。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60章)
万物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润下,由造伪之态转化为自然之态。人心在道的自然而然的朗润下,由欲望之心转化为自然之心,于是世界重新回归到自然状态。这种回归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却是修道者的理想追求。
二
从老子思想来看,和谐的世界观,就是以道心观世界。道心和谐,世界和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道心,只是被人为之造作所蒙蔽。世界本来和谐,只是被人为之催生而搞得面目全非。
道家相信,人与世界本来就在道的朗润下,自然而然地处于和谐之中。所谓不和谐,在于人为之心,在于人为地生物。道心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之为;万物不是不创生,而是不生之生。不为之为,就是不要人为地偏离道去作为,而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得去作为;不生之生,就是不要人为地偏离道去改变事物,而是顺应道自然而然得去让事物发生变化。因此,老子所批判的是逆道而为,逆道而生。不为而为,不生之生,不是什么都不为,什么都不生,而是要合道而为,合道而生。道心观世界,就是不为而为,不生之生的人与万物的世界。
那么,怎样为、怎样生才是不为而为、不生之生的和谐世界呢?或者说,以和谐之道心观世界应该为什么?不为什么?生什么?不生什么?老子会说,为与不为,生与不生的标准就在你心中。每一个人都是道的承载者,每一个人都因为得于道而成为德者,所以出于内在的澄明之境的呼唤才是最为真切的,只是要提防这股内在的声音在尚未喷薄而出就被杂染的轻而躁的杂念阻碍了出路。
有人说:“我的孽障太深了,以至于我无法听到来自内在澄明之境的呼唤。”其实,大家不需要如此悲哀。轻而躁的杂念与重而静的本根并不是截然两分的对立物,重而静是根,轻而躁是枝叶,由根而到枝叶才是完满的道。根是完满的道的关键,枝叶是完满的道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已经拥有了正在呼唤的本根,又拥有了不可缺失的枝叶,留给我们的任务只是换一种看世界的方式,去除错误的“本根是本根、枝叶是枝叶”的两截方式,回归到自然的“本根生长出枝叶”的原初状态。简而言之,完满的道所拥有的内容我们都拥有,我们所缺少的就是一种将之视为本来一体的眼光而已。
三
我们不妨将追命逐利之心作出有所节制的退让,而抽出更多的闲暇时光去关注自然的变化。如果不牵扯到大环境的干扰,这大概对于单个的人不难做到。我们可以将之扩展到一个家庭大小的人际圈子中。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
在家庭中,我们在处事之时,不要太过于自我,不要居功,而是将处事的动力和创造的成绩看做整个家庭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家的付出和回报都是普遍的道在所有家庭成员中的体现。倘若能够如此实行,那么夫妻、父子之间就少了你我之争,而多了一份整体的和谐。由此,我们再将这种理念扩展到一个社群,乃至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如何治国?制度的完善着眼于制衡既成利益集团超经济政治的垄断,但这样的措施却使多数人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此利益集团或取而代之。归根结底,这是“争”的方式,是“人为”的方式,从而“生”出很多法律经济条款。法网愈密而人心愈离。法网只在枝叶上起功效,而催生法网的争执之念却蒙蔽了心灵的澄明。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8章)但如何不争呢?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75章)
如果与民争利,那么上下利益相背,人心相离,自然不会和谐。但如果处于上位者能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创造的财富与赋予的权利并非天生属于利益集团,而是归于整个国家与社会,那么公平与正义就会显现出来。上下不起争执,利益合理分配,整体世界与整体的人民都在道的朗润下。大家顺道而行,以不争之心而分配合法权利,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规则,世界就没有不公;以不居之心而分配经济利益,制定出分配的方法和规则,世界就没有不平。这样的分配,就是不为而为;这样制定的方法和规则就是不生之生。不为而为,不生之生,这样的世界即使想要它不和谐,也未之有也!
道心观世界,去除杂染,自然之道呈现于内心与万物上。以此自然之道扩展至家国天下,而证成和谐的人与世界。老子的和谐世界观,对于目前和谐社会倡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应有一定之裨益。
(责任编辑:张恒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