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为主论坛致辞
10月24日上午9点,在湖南衡山共和酒店的三层会议厅,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11国际道教论坛第一场主论坛在各界道教、文化界、政府领 导的参与关怀下展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为主论坛致辞。他说,平静对待社会和人生,名利和竞争,幸福和苦恼,促进社会和谐的人将更多。
“今天我参加这个论坛非常兴奋,我之所以兴奋,是因为道教这个中国本土宗教,以它适合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包容胸怀,曾经在两千多年孕育发生,为中 华文化的颜面丰富做出极大贡献,现在道教已经走出中华大地,成为未来,稳固前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2007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道德经 论坛,和今天的论坛就是很好的说明。
许嘉璐委员长为大家讲述了道教的历史,他说,道教的存在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之幸,思想史、道德史和艺术史不知将怎样改写,否则将延迟产生丰富想象力,深邃的思辨力,和探究天人之际的意志力。
他说,天人之道本位一,一为真,二者并称就是人与自然合一。这样的理念正是今日中国及今日中国之所需。道教属于中国和全人类。
许嘉璐委员长最后将“道”联系到了当今社会及人们的幸福感问题。他说,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到今天有怎样的阐述?如果道教远离社会,前途堪忧。人应 共生,人与自然应共生,惟其共生方能和谐,“平静对待社会和人生,名利和竞争,幸福和苦恼,促进社会和谐的人将更多,这将是道教之幸、世界之幸、民族之 幸。”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为众人解释何谓“尊道、贵德、 共生、 和谐”,他用老子、孔子、南怀瑾、以及毛泽东对道的解释“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他说,道是规律,准则,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体现,宇宙的本体是道,宇宙生化万物的功能是德,道是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而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秘书长彭马田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从前有一个法师来到一个农场,又渴又饿,他向农妇求水喝,农妇给他从水井里打了一碗冰 冷的水,却在上面洒了稻草和灰尘,让法师不得不慢慢喝水。法师临走前恶狠狠的诅咒这个农妇。20年后,法师再度来到农场,却发现农场十分繁荣,孩子们也生 活的很幸福,他很好奇地询问为何多年前的故事,农妇说:‘你当时太渴,身体不能喝太冰冷的水,我给你洒了稻草和灰尘,你必须一点点的喝,否则很可能生 病。’”
彭马田说,这就是道教的智慧,现代社会,我们都想迅速获得,但是道教的哲理则是你必须一点点得到,这也是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考虑的问题,我们追求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卫生,乐生,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如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来自海内外的各位高道大德,
同志们,朋友们:
躬逢盛会,不胜荣幸和兴奋。我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以其适合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高超智慧和包容天下的胸怀,曾经在两千多年孕育、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历尽坎坷,为中华文化的延绵、丰富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现在,道教和道学已经走出中华大地,正在朝着成为国际性宗教的未来稳步前进。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成功举行的首届和今天举行的第二届道教国际论坛就是很好的说明。
在二十五各世纪出现了道学;尔后千年诞生了道教——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世界之幸。设想,如果没有了道家道学,中华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将会是什么样子?中华民族可能因此而缺少了或将延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思辨力和探究“天人之际”的意志力。
我们这次论坛以“尊道重德,和谐共生”为主题,正是这三种能力在当下的施用。尊道即尊天律;重德即遵人道。天人之道本为“一”,二者并称,即人与自然合一的必然。这样的理念正是今日中国之所需,今日世界之所需。因此,道教道学既属于中国,又理应属于人类。
在这里,我不打算就许多高道大德将要深入阐发的道教教理和教义进行论述,只想就道教如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如何促进道教道学的国际化谈一点意见。
道教的理念,它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至今仍然存在并活跃于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中和思维中,同时也和各国学者围绕着对人类未来进行探索而提出的许 多真知灼见相近。但是,人们常常日用之而不知;国际上,真正了解道教的历史、理念的人很少。这就严重影响了道教承担起在当前和以后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的伟大使命。
面对这样的形势,怎么办?
首先,我重复一下曾在西安、崂山等地说过的意思,即各位高道和道外学者,深研道教经典,尤其是元典,做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阐释,是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对于本民族经典的阐释,都是阐释者以他所处时代的观念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都有阐释者的创造,即他的主观意图和思考。唯其如此,每一时代的阐释才能为其所处的社会所接受,也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资粮。
虽然现在《道德经》、《南华经》的注释和译为白话的著作不少,但是把这些经典作为信仰的读本或哲学经典而作的并不多,估计能够流传后世的也不多。我们应该让这一领域更加繁荣起来,改变这一状态。
其次,先道先哲已经为后人形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哲学观念,但是它的系统性或者说它的哲学体系是隐性的,潜在的。现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亟待繁荣起 来。特别是老君的五千言,不是专靠冥想思辨而写出的,而是在他自己以及他之前的无数人民和哲人对人生、对宇宙、对人自身长久的观察、体验而提炼、归纳、抽 象出来的。因此对元典的研究应该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模式去观察和体验。只有在这类论著层出不穷的时候,在经受了教内外的讨论、争辩、遴选、淘汰之后, 才能在21世纪逐步建构起道教哲学体系。
再次,在道教的理念系统里,“神仙道”是很重要的部分。在自然科学经20世纪的急速发展之后,如何理解“长生久视”、“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以及“生死,常也”、“生死之道,无可无不可”这类论述?又如何解释从《淮南子》到《神仙传》等经 典以及史书中“五行”、“方术”等“志”、“传”中关于羽化遐升、怪异奇迹的记述?与此相关的是,从人类蒙昧时期盛行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今天又需要做 怎样的阐释?
面对着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的大众,尤其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将等于把他们拒之于道教的门外,而道教可能将因此而萎缩。在这方面,国内外不少宗教或教派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又次,道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我高兴地看到,各大宫观都在这方面着力甚多,一批批虔诚、博学的年轻道士在迅速成长。我希望他们中能够涌现出大 量善于运用普通的话语进行道教教义教理的普及工作,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创造人民喜闻乐见形式的弘道作品的年轻道人。宗教本是人民创建的,如果社会的主体成 员远离了道教,则道教的前途堪忧,能否成为著名的国际性宗教也将堪忧。
道教道学、中华民族和世界都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明了阴阳和合、刚柔相济、返朴抱一以及上善若水等人类须臾不可离的观念,明了人应共生,人与自然应 共生;唯共生方有和谐,唯和谐方能共生的道理,需要越来越多能够平静、科学对待社会和人生、名利和竞争、幸福和苦恼、生存和死亡的人。这样的人多起来了, 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人就多起来了,那将是道教之幸、中华民族之幸、世界人民之幸。
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