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浅谈历史上的游仙诗(下)——以曹唐为例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晚唐诗人曹唐,字尧宾,桂州人。是除郭璞外,历史上游仙诗创作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现存“大游仙诗”十七首[1],“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优美绚丽的笔触描绘了道教的神话传说及神仙世界,其诗大播于时,出现了“京城咸颂曹唐游仙诗”的盛况。曹唐之后,他的游仙诗也成了后世诗人创作的范本,直至清代诗人厉鹗仍称自己写的游仙诗乃“效颦郭璞,学步曹唐”之作。

曹唐为唐末才子,工文赋诗,与诗人罗隐“才情不异”。在他的游仙诗中,神话传说、仙人典故犹信手拈来,诗情道意完美地融会一炉而不落丝毫痕迹。这似乎是与曹唐早年入道,谙熟道教文化、神话典故分不开的。他创作的“大游仙诗”17首均为七律,每首诗有都独立的题目;“小游仙诗”98首为七绝,每首诗不再单设题目。在这大小两组游仙诗中,所涉及的叙事主题互有重叠,包括西王母降临汉武帝宫阙,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周穆王会西王母,王远麻姑下降蔡经宅,弄玉萧史骑凤上升等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仙话传说,也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神仙奇遇。大、小游仙诗除去体裁不同,它们的创作重点也有别:“大游仙诗”选取一固定的神话传说做展开叙述,可看作是运用诗歌的形式对原有的传说进行了“二次创作”;“小游仙诗”往往是在诗歌的叙事造境中截取传说中的人物、情节入诗,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大游仙诗”主要记述了刘晨阮肇游天台、西王母下降汉武帝、萼绿华留别许真人、王远宴请麻姑、牵牛织女、萧史弄玉、周穆王宴王母、杜兰香与张硕、皇初平入金华山等传说。关于其中一些传说,诗人用了不止一首诗来记述故事的经过。曹唐花费笔墨最多的是刘晨阮肇游天台的故事,诗人前后用了五首诗:《刘晨阮肇游天台》《刘阮洞中遇仙子》《仙子送刘阮出洞》《仙子洞中有怀刘阮》《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每首诗对应一段具体情节,通过连缀将完整的故事展示于读者之前。再以西王母下降汉武帝的故事为例,此事可见于《汉武帝内传》及《墉城集仙录》中金母元君、上元夫人的传记等处,为道教著名仙话传说之一。诗人将记述分为两步,一为王母降临前武帝静候,一为王母降临后设宴汉宫:

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

昆仑凝想最高峰,王母来乘五色龙。

歌听紫鸾犹缥缈,语来青鸟许从容。

风回水落三清月,漏苦霜传五夜钟。

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

王母未至,武帝专心凝想昆仑顶端的神仙仙境,王母将乘五色神龙而来,紫鸾青鸟将伴飞左右。时间渐渐流逝,风回月落,夜已五更,依旧是花叶光影寂寂,若是能听到箫管之声,那么便是西王母降临的讯号了。

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

鳌岫云低太一坛,武皇斋洁不胜欢。

长生碧字期亲署,延寿丹泉许细看。

剑佩有声宫树静,星河无影禁花寒。

秋风袅袅月朗朗,玉女清歌一夜阑。

西王母一行降临汉武帝设的太一神坛上,已斋戒守候多日的武帝不胜欢喜。王母亲自教以长生之法并特许观摩仙家秘典。是夜天无片云、月朗星稀,袅袅秋风吹得仙人的宝剑环佩琳琅作响,仙子们清歌婉转、互相唱和,直至夜色阑珊。

两首诗内容上连缀成篇,将王母下降汉宫的情境作了诗意地展示,情感贯通,缺一不可。诗中的鸾鸟花树、明月星河、宫树禁花及剑佩箫管等无一不给人纤尘不染之感,正是在一派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中,武帝一尝多年的求仙夙愿,王母降銮、教示仙道,玉女设乐、仙歌互和,个中奇遇留予后世读者无尽的遐想。此外,诗人非常注重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第一首的“紫鸾”与“青鸟”,“风回水落”与“漏苦霜传”、“三清月”与“五夜钟”,第二首的“长生碧字”与“延寿丹泉”、“剑佩有声”与“星河无影”、“宫树”与“禁花”等都十分工整绵密。

汉武帝的故事在“小游仙诗”中尚有三首诗作了记述:

玉箫金瑟发商声,桑叶枯干海水清。

净扫蓬莱山下路,略邀王母话长生。

西汉夫人下太虚,九霞裙幅五云舆。

欲将碧字相教示,自解盘囊出素书。

武帝徒劳厌暮年,不曾清净不精专。

上元少女绝还往,满灶丹成白玉烟。

诗中“西汉夫人”为西王母的别称。三首诗分别叙述了西王母下降之前、授帝长生之法、回銮之后的情景。上元少女即上元夫人,任上元之官,为三天真皇之母,统领十方玉女名录。 上元夫人遵奉王母旨意,授武帝“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在第三首诗中,诗人从道教修行的角度点明了汉武帝没能实现神仙长生的原因乃是不肯清心寡欲、专心修行,最后诗人以一幕极具画面感的场景道出武帝的求仙终不得的结果:“上元少女绝还往,满灶丹成白玉烟。” 

相比“大游仙诗”专题化的写作,曹唐的“小游仙诗”由于数量更大,囊括了更为广泛的道教文化内容,宛如展开的一册巨幅的神仙世界的画卷。中有楼台宫阙、灵禽仙兽、琼花瑶草、碧水丹溪,男女仙真衣冠华美、逍遥自在,永享无尽之寿。更为难得的是,诗中大规模地涉及了道教的神仙群体,这在诗歌这一体裁中实为罕见,包括西王母、上元夫人、太一元君、玉皇、五帝,真王、灵妃、韩众、苏耽、宁封子、壶公、三茅君、嫦娥、旸谷先生、青童、紫阳仙人、九阳君、无央公子、卫叔卿、麻姑、费长房、弄玉、萧史、青腰玉女、采女、安期生、东方朔、丁令威、董双成、许飞琼、上阳君、王子乔、孙登、东皇长女等。其次寻仙、遇仙的群体也为数不小,有汉武帝、燕昭王、周穆王、王质、蔡经、刘晨、阮肇以及魏晋高士阮籍、嵇康,南朝才子沈约等人。

整组“小游仙诗”以摹写绚丽缥缈的神仙世界为主,其中仙人的生活状态与仙境的神奇景观是诗人写作的重点。神仙世界是色彩斑斓的,长生和永恒是仙真们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神仙的生活不是枯燥的,祂们自由而惬意,同时富于情调与浪漫气息。以下几首诗特别突出了仙界时间的恒常性[2]:

玄洲草木不知黄,甲子初开浩劫长。

无限万年年少女,手攀红树满残阳。

叔卿遍览九天春,不见人间故旧人。

怪得蓬莱山下水,半成沙土半成尘。

(叔卿即仙人卫叔卿)

玉洞长春风景鲜,丈人私宴就芝田。

笙歌暂向花间尽,便是人间一万年。

海水西飞照柏林,青云斜倚锦云深。

水风暗入古山叶,吹断步虚清磬音。

它们以浪漫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将世间的短暂与仙界的永恒展现地尤为鲜明。最后一首诗中,诗人则罕见地将人物“隐身化”,转而通过描绘空旷幽远的景色,烘托出时间与空间上的无尽悠远与恒久。

神仙们逍遥自在的生活是曹唐突出的另一主题,仙人们乘仙禽灵兽而行,或游或歌,言笑晏晏:

南斗阑珊北斗稀,茅君夜著紫霞衣。

朝骑白鹿趁朝去,凤押笙歌逐后飞。

酒酽春浓琼草齐,真公饮散醉如泥。

朱轮轧轧入云去,行到半天闻马嘶。

鹤不西飞龙不行,露干云破洞箫清。

少年仙子说闲事,遥隔彩云闻笑声。

更为难得的是,诗人常常将一段清新活泼的情节入诗中,使得整首诗妙趣横生:

冰屋朱扉晓未开,谁将金策扣琼台?

碧花红尾小仙犬,闲吠五云嗔客来。

昆仑山上自鸡啼,羽客争升碧玉梯。

因驾五龙看较艺,白鸾功用不如妻。

青苑红堂压瑞云,月明闲宴九阳君。

不知昨夜谁先醉,书破明霞八幅裙。

沙野先生闭玉虚,焚香夜写紫微书。

供承童子闲无事,教剉琼花喂白驴。

在对神仙世界的摹写中,诗人多选用艳丽明快的颜色词如红、白、紫、丹、碧等,使得诗中的神仙世界的呈现出一派活泼鲜明色调:

金殿无人锁绛烟,玉郎并不赏丹田。

白龙蹀躞难回跋,争下红绡碧玉鞭。

昨夜相邀宴杏坛,等闲乘醉走青鸾。

红云塞路东风紧,吹破芙蓉碧玉冠。

风满涂山玉蕊稀,赤龙闲卧鹤东飞。

紫梨烂尽无人吃,何事韩君去不归?

(韩君为仙人韩众)

较有特色的是,曹唐笔下的一些神仙保留了部分凡人的情感。一者,一些神些原本即是是夫妻,修心得道之后祂们还延续了夫妻间的情感关系。这样的处置亦合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人的浪漫情怀。诗组中写到著名的神仙眷侣弄玉萧史:

王母相留不放回,偶然沉醉卧瑶台。

凭君与向萧郎道,教著青龙取妾来。

西王母留宴弄玉,祂于席间偶然喝醉,只得请人与萧史传口信,让青龙来接祂回去。

二者是和诗人自己的思想倾向分不开的,《唐才子传》记载曹唐“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已”,真可谓一语道破!曹唐在其游仙诗中反复吟咏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见仙子的典故,诗中仙子也对刘、阮二人青睐有加,曲折地影射出这位才子道士终有尘心未尽之处。终于一日,曹唐昼梦仙女“莺服花冠,衣如烟雾,欲相招而去”。曹唐惊觉后于第二日暴病卒,时人认为是他对仙子的感忆所致。也以此可见,他对道教的信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是真诚而热忱的。

曹唐的游仙诗侧重游仙而隐逸不显,隐逸一题展现在写阮籍的诗中。诗人绕开他以酒避祸的无奈,转而记述了阮籍与苏门隐士孙登山相遇的事迹,从而不失游仙的本意。“饥即餐霞闷即行,一声长啸万山青”,短短十四个字,一位服气餐霞、擅于长啸且活得极为洒脱自在的隐士形象已跃然纸上。要知道遇见这样一位高人并不容易,像阮籍这样的名士也是“穿花渡水”才得见一面,同时透出隐士的居处宛若世外桃源,而末句“珍重多才阮步兵”以“珍重”二字总括隐士孙登对阮籍的情感,也折射出诗人对阮籍平生遭遇的同情;在这里无论诗人或是孙登都一致地为阮籍不得脱出尘世而惋惜。阮籍和孙登二人截然对立的生活状态,也无疑更加肯定了远离世俗、隐居修仙的人生选择。而诗人当告诉读者“金鳌头上蓬莱殿,唯有人间炼骨人”一句时,他的劝道之意已不再暗含在入世与修道两者的对比中,而是直接挑明了唯有修仙得道才能与天地共久。

曹唐的游仙诗对神仙世界的着力刻画和反复吟咏,在当时文坛乃至社会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历来评论多以文学视角观之,但它影响不仅止于文学层面。从道教信仰的角度看,它以脍炙人口的诗歌形式对弘传道教文化、劝勉鼓舞世人修道学仙产生积极的作用。

 

[1] 《唐才子传》称曹唐“作《大游仙诗》五十篇”,则当有遗佚。

[2] 文中所有举例不涵盖此类型的全部,仅选取部分作品为代表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