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没有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不可能诞生道教这种对中国人影响深刻的宗教;同样,没有中国这块土壤,也不可能产生道教文学。道教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限于篇幅,下面具体论述对词牌的影响。 十九世纪初,甘肃敦煌鸣沙山第二八八石窟被打开,其中有数百首词曲,这是唐五代音乐舞蹈的资料,它对唐五代的词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从敦煌卷子中清理出来的唐五代词,又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词。它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唐五代的曲子词,这就是说,至晚在盛唐,这种带音乐的诗即词就已经产生了。起于民间的词作为诗的又一种形式,自产生以来,便和唐诗一样,与道教有着极深的缘分。词是有宋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宋代理学昌明,又由于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兼以政治斗争、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有人便以为道教思想在宋代文学中相对地减少了。但翻开卷帙浩繁的《全宋词》、《全金元词》等,我们发现众多的词牌直接来源于道教。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传说、道教人物、道教教义、道教意象,仍然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题材。 我们知道词来自民间,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也称曲子词。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或者说,“每一首词都先有一首歌谱,随后配词。当时每一首词的歌谱,就称词牌,牌就是谱。”①词的诞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词的初起阶段,词牌本事往往与道教有关,正如南宋人黄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说:“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此外,《洞仙歌》、《天仙子》诸调当都皆与道教相关。另一方面,不少词乐直接便是由道教音乐转化而来的,如《西江月》即是《步虚词》,《霓裳羽衣舞》本为道曲等。道教与词本即有较深的渊源关系,清康熙五十四年刻印的《钦定词谱》收入词牌八百余种,有一些与道教典籍、道教传说有关,以下分别说明之。 一、一些词牌取自于文人的某一篇诗文或某一句富有道教意蕴的词 有以下几种词牌属于该种类型: 《女冠子》:始于温庭筠的《女冠子》,因咏女冠情态得名:“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雪肌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渔家傲》:此调最早为晏殊所用,因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为调名。词为:“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晓,神仙一曲渔家傲。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云仙引》:冯伟寿自度曲,吟云中仙子。有“有游女,翩翩如五云”句。 《聒龙谣》:宋朱敦儒游仙词《聒龙谣》,因词中有“聒龙啸看鸾舞”句,取为调名。 《明月斜》:因吕洞宾《题于景德寺》词首句而得名。 《忆江南》:此词为唐李德裕镇浙日为纪念亡妓谢秋娘撰,本名《忆江南》。宋张滋词有“飞梦去,闲到玉堂游”句,又名《梦仙游》;《夷坚志》云:陈东靖康间,尝饮于京师楼。有妓依阑歌此词,音调清越,东不觉倾听。其后有“铿铁板,闲引步虚声。尘世无人知此曲,却骑黄鹤上瑶京,风冷月华清”五句。问何人所制,曰上清蔡真人词也。故又名《步虚声》。 《高阳台》:宋玉《高唐赋》载:昔者楚怀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调名取宋玉赋神女事。 《阳台梦》:此调有两体,四十九字和五十七字。四十九字者,见《尊前集》,唐庄宗制,咏巫山神女事,因词有“又入阳台梦”句,取以为名。 《忆秦娥》:该词牌来自于李白咏秦娥的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而取为调名。泰娥即道教传说中的弄玉。 《月宫春》:调名本于《花间集》五代词人毛文锡咏嫦娥之词。 《金人捧露盘》:唐李贺有《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序中借神话传说以寄意,说魏明帝运走汉孝武帝陵前捧露盘仙人,拆露盘后仙人上车时“乃潸然泪下”。乐家取以制曲,名为《金人捧露盘》,调名本于此,多苍凉激越之音。 《鹊桥仙》:《鹊桥仙》的词牌来自欧阳修咏牛郎织女事的词,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鹊桥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刘安的《淮南子》。 《潇湘神》:据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舜南巡,死在苍梧。她俩寻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成为湘水女神,即湘夫人,湘妃。《钦定词谱》卷一载:《潇湘神》调始自唐刘禹锡咏湘妃词,所谓赋题本意。 二、直接采源于神仙传记和其它与道教有关记载的词牌 《解佩令》:据《道藏》中《列仙传》记载:江妃二女,出游江湄,逢郑交甫,郑见而爱之,与之言:“愿请子佩”,二女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行犹未十步,忽怀中之佩不见。及顾二女,亦皆渺然,方知乃汉水女神也。因此取以为调名。 《传言玉女》:此调因为《汉武帝内传》王子登向武帝传达七月七日王母降临的消息而得名。 《凤凰台上忆吹箫》:此调因《道藏》中《列仙传》所载萧史与弄玉之事而得名。 《阮郎归》与《误桃源》:此调因《幽明录》所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于桃源洞遇二仙女得名。 《瑞鹤仙》:《夷坚志》云:“乾道中吴兴周权知衢州西安县,一日令术士沈延年邀紫姑神赋瑞鹤仙牡丹词。取“瑞鹤仙”以为调名。 《法驾导引》:宋代《陈与义词序》云:有道人携乌衣女子买斛酒独饮。女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或记之,以问一道士,道士曰:此赤城韩夫人所制水府蔡真人法驾导引也。故取《法驾导引》为调名。 三、本来是与道教有关的乐曲名称或唐教坊曲名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唐代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也。 《献天寿令》:高丽献仙桃舞队曲,因所用唐乐,故采之。 《天仙子》: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原为咏天仙。据《乐府杂录》记载:万斯年曲,是朱崖李太尉进此曲名,即《天仙子》。 《巫山一段云》:唐教坊曲名,原为吟咏巫山神女事。第一部分《高阳台》已有介绍。 《霓裳羽衣舞》:当因唐道教法曲《霓裳羽衣舞》而得名。 《桂殿秋》:《钦定词谱》卷一注云,“本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有“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取为调名。 《步虚子令》:《钦定词谱》卷十二注,此宋赐高丽乐中五羊仙舞队曲也,采以备体。 《洞仙歌》:唐教坊曲名。原用以咏洞府神仙,后用为词牌。调见苏轼《东坡词》。又名有《羽仙歌》、《洞仙歌令》、《洞仙词》。 从以上所举可知,最初文人用那些与道教有关的词牌写词,其内容与词牌是一致的,都涉及道教内容,只是后来词牌与词的内容才分开。以下可再录带有一些仙道色彩的词牌:壶中天、壶天晓、拂霓裳、梦仙乡、望仙门、忆仙姿、缑山月、长寿乐、望蓬莱、祭天神、桃源忆故人、玉女摇仙佩、瑶池宴令、巫山十二峰、瑶台聚八仙、法曲献仙音、黄鹤洞仙等等。 四、金元之际全真教道士词人创立和改编的词牌 在金元时期,当时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因不了解汉文化所采取的种种消极措施,造成大批文人因地位剧降、求仕无门、生计受到影响等原因加入全真教以求心灵慰藉。另一方面,“全真王重阳本士流,其弟子谭、马、丘、刘、王、郝,又皆读书种子,故能结纳士类,而士类亦乐就之”②,全真道不失时机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对文人最有吸引力。同时全真教的兴盛与蒙元统治者对它的大力支持有关。故当时的道教与文学结合得最为密切。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进一步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象全真教那样博得文士乐道、并且对文学发生较多影响。”③在唐圭璋先生编的《全金元词》中,所录的全真道教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式齐备。其中王(重阳)词670首、马钰881首,谭处端156首,刘处玄65首,王处一95首,丘处机152首,王丹桂148首,侯善渊259首,尹志平168首,姬志真162首。以王和“全真七子”为首的道教词人与文人词迥然不同,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金元道教词人在由词到曲的转变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以上领域研究的论文与专著还很少。全真教词人还创立、改编了不少词牌,以下分别介绍。 1.全真教主王重阳改编和创立的词牌 王重阳名喆,又作(即古文“哲”字,而“喆”是“”的省文),他喜改易调名而不易调律,通常是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同时尽可能与原词牌保持一致。有时他会说明,有时则没有,这可能和当时的传道环境及时间允许与否有关。 把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 王重阳指出来改调名的如:改《蓦山溪》为《心月照云溪》,改喝马《卜算子》为《黄鹤洞中仙》;改《惜黄花》为《金莲堂》;改《瑞鹧鸪》为《报师恩》;改《秦楼月》为《蓬莱阁》。 他没有指出来,但实际上改易调名而不易调律的如:改《殢人娇》为《恣逍遥》;改《望江南》为《望蓬莱》;改《如梦令》为《无梦令》;改《上平西》为《上丹霄》;改《点绛唇》为《万年春》;改《青玉案》为《青莲池上客》;改《西江月》为《玉炉三涧雪》;改《黄莺儿》为《水云游》;改《行香子》为《心香》;改《声声慢》为《神光灿》;改《南柯子》为《悟南柯》;改《韵令》为《三光会合》;改《小镇西》为《五灵妙仙》;改《长相思》为《长思仙》;改《小重山》为《玉京山》;改《系裙腰》为《系云腰》;改《巫山一段云》为《金鼎一溪云》;改《海棠春》为《神清秀》;改《渔家傲》为《渔父咏》;改《山亭柳》为《遇仙亭》;改《夜游宫》为《蕊珠宫》;改《玉女摇仙佩》为《玉女摇仙辇》;改《黄河清慢》为《黄河清》。 这不过是王重阳出于传道的需要,有意把一些调名换为一些富于道家色彩的名字。这种方式也不是起于王重阳,北宋时已颇为流行了④,只是王重阳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新创立的词牌:道教词中有许多新创的词牌是唐宋文人词中所没有的。以下分别就这些新调分别列举,其中王共创立三十个词牌,多数是具有神仙道教意蕴的新词牌: 《莺啼序》;《俊蛾儿》;《耍蛾儿》;《挂金灯》;《宣靖三台》(牛道淳词作《宣静三台》);《特地新》;《郭郎儿慢》;《菊花天》;《啄木儿》;《得道阳》;《登仙门》;《蜀葵花》;《酴醾香》;《憨郭郎》;《换骨骰》;《水云游》(谭处端词作《黄莺儿令》,侯善渊词作《黄婴儿》,此调与柳永《乐章集》中的正宫《黄莺儿》调无涉。丘处机此调下注:“本名《黄莺儿》”);《七宝玲珑》(又名《七骑子》);《川拨棹》;《五更令》;《五更出舍郎》;《瓦盆歌》;《风马令》(马钰和词作《风马儿》);《玉花洞》;《圣葫芦》;《转调斗鹌鹑》;《刮鼓社》;《金花叶》;《金鸡叫》(又名《金鸡叫警刘公》);《河传令》(又名《超彼岸》);《带马行》。 重阳词的影响在全真道里是最大的。不仅他的弟子如马钰、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丘处机等的作品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受到他的影响,甚至他的再传弟子如尹志平(1169-1251)、王丹桂(十二世纪时人)等亦在这两方面受到他的影响。当然在程度上各有不同,如马钰受他的影响最深。 2.马钰创立的新词牌和改编的旧词牌 马钰和其师王重阳一样,也喜爱创立新词牌,共创六调:《孤鹰》;《挂金索》;《养家苦》;《斗修行》;《两只雁儿》;《清心月》(王处一词作《软翻鞋》,王丹桂词作《步云鞋》,梁寅词作《缑山月》)。 又更改词牌共十七调,通常也是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同时尽可能与原词牌保持一致: 改《瑞鹧鸪》为《十报恩》;改《甘草子》为《天道无亲》;改《双雁儿》为《化生儿》;改《相思会》为《平等会》;改《减字木兰花》为《四仙令》;改《传花枝》为《传妙道》(摘取柳永《传花枝》之上片,再分上下片,另成一调);改《减字木兰花》为《金莲出玉花》;改《添字采桑子》为《战掉丑奴儿》,原注:“本名《添字丑奴儿》”;改《浪淘沙》为《炼丹砂》;改《鹧鸪天》为《洞中天》;改《燕归梁》为《悟黄粱》;改《双雁儿》为《雁灵妙方》;改《生查子》为《遇仙槎》;改《阮郎归》为《道成归》;改《踏莎行》为《踏云行》;改《昭君怨》为《德报怨》。 总之,在马钰词里,与王重阳词相似的地方很多,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唱和甚多,也许是因为马钰有意学习王重阳的为人处世,也包括王重阳词的创作。 3.丘处机创立的新词牌和改编的旧词牌 丘处机是全真道中仅次于王重阳的功臣,后人常将他与王重阳相提并论,谓“是教也,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而今而后,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极也”⑤。他的词在全真教词人中,文学性最高,其隐修磻溪(今陕西宝鸡)等地的词作《磻溪词》,前人对其有很高的评价,笔者曾撰文论述⑥。 丘处机也创立新词牌,只有一调:《拾菜娘》。 丘处机又更改词牌共十三调,手段同上,同时尽可能与原词调保持一致: 改《点绛唇》为《万年春》;改《念奴娇》为《无俗念》;改《更漏子》为《无漏子》;改《西江月》为《玉炉三涧雪》;改《南乡子》为《好离乡》;改《渔家傲》为《忍辱仙人》;改《浣溪沙》为《玩丹砂》;改《恨来迟》为《恨欢迟》;改《离别难》为《离苦海》;改《蹄人娇》为《恣逍遥》;改《戚氏》为《梦游仙》;改《忆秦娥》为《蓬莱阁》;即《解佩令》为《解冤结》。 4.王重阳其他弟子创立的新词牌和改编的旧词牌 谭处端更改有词牌:改《苏幕遮》为《云雾敛》。 王处一更改词牌也有一例:改《青玉案》为《谢师恩》。 孙不二也创立新一词牌:《绣薄眉》。 词起源于唐五代而盛于两宋、金元。无论在它的起源阶段还是兴盛阶段,都深深刻下了道教的印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前三点所论述的词牌,是文人常用的词牌,《钦定词谱》已经收录,最能表现道教对词的影响。而最后一点“金元之际全真教道士词人创立和改编的词牌”,情况有所不同,王重阳和其弟子把世俗气、香艳气较浓的旧词牌改为具有仙道意蕴的词牌,新词牌在全真教词人中使用,旧词牌仍在平常的文人词中使用。由于在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编的《全金元词》中,金元道教词人的词作占了将近一半,与文人词分庭抗礼,因此全真教道士词人创立和改编的词牌对词的影响是很大的。以上所举,只是带有道教意味的词牌的部分,但也足以看出道教对词牌的产生与丰富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注: ①吴丈蜀《词学概说》,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2页。 ②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85页。 ③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23页。 ④如苏轼改《秦楼月》为《双荷叶》;贺铸则更爱改易调名,如《小重山》改为《璧月堂》,《鹧鸪天》改为《半死桐》,《南歌子》改为《醉厌厌》,《一落索》改为《窗下绣》,《生查子》改为《愁风月》,《木兰花》改为《呈纤手》等等。 ⑤《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1版,第344页。 ⑥《论丘长春词的苦修思想》,参见《中国道教》,2002年第6期,第34至38页,相关论文还有《论丘处机道教词》,参见《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09至112页。 (作者:左洪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原文发表于《中国道教》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