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导读部分】 2014年3月,CHCC设计团队指导、协助业主单位发现了龙虎山大上清宫原有的建筑遗址,并调整设计方案使之原址保留。该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道教宫观建筑遗址,为研究我国宋以后的宗教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楔子 两年前的3月,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书恒老师的引荐,CHCC的几位工爷自京师启程,来到位于江西广信府地界的龙虎山中,协助嗣汉天师府住持张金涛道长原址重建素有道教界“梵蒂冈”之称的“大上清正一万寿之宫”。 吾国道家一脉,自汉代祖天师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受老君教诫,以太平度世为教,清静自然为宗;一改汉代浮夸的神鬼血祭之风,大开悔过自新防恶修善的度世法门。自祖天师以降,代代张天师血脉相承,牧化黎庶,护国佑民,而龙虎山,便是天师赞化宗教之所,大上清宫则是山中宫观之首。龙虎山不但因天师而扬名,更因其山水之钟灵毓秀被列道家第三十二福地,近年来又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几位工爷在张道长的引领下,来到了上清宫旧址。原来的楼阁殿宇早已于1930年焚毁。解放后,国朝关护民生,兴造鹰厦铁路,据山中道士谈,铁路从当年上清宫穿过,将原有废墟拦腰截断。 前一日的春雨刚刚冲洗过现场的红土地,在隐隐约约的沙砾中,工爷们觉察到了一些残缺不全的翠绿色琉璃瓦,陶工先是心中一惊,他隐约回想起雍正九年那档子事儿,便示意身旁的崔工。崔工瞄了一眼,若有所思地点了下头,问道:“咱这一片地方最近几年做过仿古建筑吗?”得知并没有,他说:“那往下挖挖吧,肯定还有遗址在!”崔工颇为自信地做了断定。
施工单位试探性地发掘揭露出保存完好的殿座基址,越来越多的碎琉璃瓦片向人们揭示出上清宫神秘的冰山一角。
住持张金涛道长对历史与宗教均抱有极大的责任感,他接受了几位工爷的建议,暂缓原址复建上清宫的伟大蓝图,先将遗址完整发掘后再做筹划。 随着江西省考古队系统发掘、勘探的推进,上清宫的本来面目逐渐浮现了出来,不仅核心院落的4500平米遗址得到了确认,另外还探明了约为15万平米的附属道院建筑遗迹。如此,上清宫的院墙范围也基本得到探明,粗略估计,上清宫的总占地面积约有30余万平米。如此恢宏的一座山中宫阙,想要了解她背后的故事,我们还是需要先一起回到清朝去。 初入京天师遗嘱 康熙十八年,圣祖皇帝与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一同立了个规矩:每三年由张天师负责,从龙虎山选派年轻优秀的道士来京担当“御前值季法官”。这些法官由皇室供养,潜心修行办道,并全权负责一切重大的宫廷道场:如每年的皇帝万寿圣节要举行连续三十六日的宏大“金箓大醮”;每月若干次的小型“礼斗道场”;遇到帝后驾崩,还有极为隆重的“升天道场”。 转眼雍正五年,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大真人按例入京朝觐,一班即将成为“御前法官”的年轻道士也与他同行,其中一名松江道士娄近垣,最为天师赏识。主从一行由天师府门前码头登船,沿水路抵达了杭州府。可就在杭州小停期间,天师竟一病不起,医药罔效,弥留之中,他嘱咐娄近垣说:“吾无以报国家厚恩,子忠诚笃实,其体予志,以善事天子。”也便是要娄近垣忠诚侍君,为国祈祷。带着天师的遗嘱,娄近垣领着一干师兄弟沿着大运河直抵京师,他将从此成为有清一代最有影响力的道教宗师。 登斗坛祈佑圣躬 从血雨腥风中登上大宝的雍四爷,是一名感性、机智、文艺而又多疑的皇帝,这种纠结的人格,使他的艺术修养及思想境界在清代帝王稳居第一。他对于宗教神秘主义以及超越生命的追求更是为人所乐道:他自号“破尘居士”,将自己所居住的养心殿东暖阁命名为“长春方丈”,还是亲王时便长期供养王府一侧的柏林禅寺,这些行为都带有极为浓厚的汉文化道家—禅宗色彩。 四爷是一名强迫症患者,长期的伏案办公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损伤,除了医药之外,他还不断地给各地的心腹总督下指示,要求他们平日留心民间有法术的异人并保送来京,以神秘主义的方式为他缓解病痛。雍正七年,河南总督田文镜上密摺,举荐白云观道士贾士芳为四爷调理身体。贾道士的方法一开始颇为奏效,但由于病情反复,生性多疑的四爷认为他是在利用“妖术”控制自己的健康,一怒之下竟将贾道士斩了,然而四爷的病痛反而愈加严重了。 雍正八年十月十四日,也就是贾道士处斩十二天后,养心殿东暖阁里,内务府的公公们正在忙前忙后:房间正中用两层八仙桌高搭起法坛,四周幔以桌帷,桌上供设一座锦缎裱糊的神龛,龛前九只灯碗排列出北斗的星图,听说是万岁爷请了龙虎山来的的娄法官,即将于此奉行“先天奏告礼斗大法”为圣躬祈福禳病,《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点燃七星灯为自己求寿,用的也是此礼斗之法。 娄近垣自幼出家松江枫泾仁济道院,在江南的诗书氛围中度过了童年;成年后,他又学法于龙虎山上清宫三华院大法师吴士行门下(康熙年间第一批御前法官)。多年的清心实修,再加上名师传授的妙法,更重要的是精诚的祈祷,四爷的病患竟然好转了。于是乎,天颜有喜,降下谕旨,赏法官娄近垣精绣法衣二领。紧接着,乾清宫的月台、以及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后“廓然大公”)、“乐志山村”(后“慎修思永”)等处都设立了临时的“斗坛”,以便皇帝随时朝礼。 奉敕旨祖庭重光 内心高冷的四爷逐渐发现,这位江南来的道士淹通诗书,融汇三教,不仅道行高深,更是一名能和他一起参禅悟道的“道友”,由此各类恩赐不断,先是各种宸翰墨宝,后又封为“妙正真人”,并亲自辑选“娄真人”法语,编成《御选妙正真人语录》,这已经绝非一般的恩宠,而是“知遇”了。 四爷还特将紫禁城御花园里的玄天上帝道场钦安殿赐予娄法官住持。为了能让娄法官常伴左右,他亲自在御花园里实地踏勘,起立斋馆以供娄法官清修居住。从此,娄法官成为了真正的四爷身边的人。雍正十一年,他更将规模宏伟的大光明殿修整交与娄法官住持,这里便成为了日后宫廷道教活动的中心。
四爷对于娄法官最隆重的恩典,莫过于重修龙虎山上清宫。雍正九年正月,内阁抄出“上谕”说:“朕之此举,非崇奉道教,以祈祥福也。以娄近垣忠诚,实本于真人之道法。夫人见其家有贤子孙,必推乎其祖先,而称美之。况乎道法相传,阐教护国,著有明效,可忘所自乎”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以忠孝立本,我修这大庙并非是为了要求福报,而是为了嘉奖娄法官的忠心,只因他是方外道士,故乃重修龙虎山祖庭,是为光宗耀祖了,四爷与娄法官的君臣之情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四爷不仅重修了上清宫的殿阁,还专门划拨帑银购置了更多的香火田,以便上清宫日后的维护能够通过田租来维持。同时,他还设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管理机制,使得上清宫的田亩得以长久维持,见下图。
掌道教万法归一 后汉三国时,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来到祖天师张陵曾修道过的龙虎山,并在这里建坛传箓,弘道度人。所谓“箓”者,是写有天神名号的册文,他是创教伊始道民入道的象征,其深层的文化含义来自周天子以“册”封“命”士大夫,赋予职权。天师道的道民在受箓后,便拥有了成为未来太平种民的钥匙。 唐代会昌年间,天师的“传箓坛”被敕建为“真仙观”,宋真宗时又敕改为“上清观”,宋徽宗时又重选今址重建,并升为“上清正一宫”,元代又升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上清宫在明代达到极盛,洪武、永乐、正德、嘉靖年间都得到了皇帝的敕修。 徽宗升观为宫后,上清宫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此同时,道教也经历着多层面的巨大变革:从国家层面而言,徽宗正式将玉皇上帝与昊天上帝等同,赋予了道教“祀天”的职能。地方信众通过向朝廷请颁“敕额”使地方神明拥有如人间贵族一样的封号:王、公、侯、伯、后、妃之类(他们因此得以合法化否则被视为“淫祀”予以取缔)。这些地方神以玉皇上帝为天上的君主,构成了一个天上的朝廷。 也是从北宋开始,民间的“五雷法”被逐渐纳入道教的修行体系中,一时间形成了众多的雷法派别。这些不同的法派在天界分别对应不同的衙署,人间的法师通过举行“奏职”仪式(有别于“受箓”)来获得其在天界衙门中的“神职”他们因此被称作法官。法官利用这一人、神相契的行政系统,以“文书”的形式来与玉皇、各级神明、同僚、吏役沟通,其运作方式一如依靠公文系统支撑起来的中华帝国。 这场自下而上、众彩纷呈却又杂而多端的雷法变革自北宋末开始,在元代达到高峰,错综纷纭的众多法派,亟待宗教家将其融汇整合。大德八年,元成宗皇帝授予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的名号及职权,天师作为道教教主的身份最终确立。由此,天师“应世而出”,着手对教务进行整理与统合。于是乎,不仅玉皇在人间有了一名全权的代言人,政府在宗教内部也有了一位极具权威的宗教领袖(张天师在明代为正二品官员,平行于礼部尚书)。这有效地将“玉皇—法官”,“皇帝—道士”这两套朝廷系统调和到了一起,神权与政权也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其复杂之关系详见下图(正一嗣教真人即天师)。
天师分别对天界的玉皇、人间的天子效忠,并代表他们对神灵信仰及道教法派进行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经过历代天师的努力,最终通过设立“万法宗坛”、编订《天坛玉格》、拟定“三山滴血字派”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神职授受系统。
不仅道士可以受箓,地方神明也通过正一天师授受“神箓”,从而获得道教“正神”的合法身份(功效基本同于请颁敕额)。作为天子的皇帝有敕封神明的神权,而张天师则是皇帝在神明界的代言人,故而自元代以来,正一天师就在调和儒本位的朝廷与所谓“淫祀”的地方信仰之间,起到了积极的调和作用。而传说中的“百神受职之所”就是位于上清宫内的“万法宗坛”,换句话说,上清宫实际便是一座“众神之都”了。(万法宗坛后移至天师府内)
鉴古今崇阁秘殿 转眼已是2015年的8月,上清宫主体建筑的遗址已基本清理完毕,高广的台座、巨大的官式柱础、以及遍地可见的黄、绿两色琉璃瓦都具有典型的官式建筑风格,这在江西可算是绝无仅有了。略似明风的青石阑干和一些看似更为古早的黑琉璃瓦件似乎暗示着明代官修上清宫的可能,而清代宫廷画家关槐(乾隆时官至礼部侍郎)恰好又为我们留下了雍正重修前的上清宫建筑风貌。他的《龙虎山图》一卷(现藏于美国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以写实的界画手法描绘了上清宫与正一观两座道观的庙貌以及龙虎山奇秀的风景,其“三清宝殿”、“真风殿”是明朝正德三年重修后的上清宫制,其中殿宇的建筑风格完全符合官式建筑的特征。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推断,上清宫自明代以来,不但得到了朝廷的资金赞助,更得到了建筑技术以及人力上的支持。(明代江西省内藩王众多,其配套有沿习官式营造作法的匠人)
对比清代的记录,我们可以知道四爷重修上清宫时,基本沿用了明代以来的殿宇规制,其维修的成分多于新建(新建部分主要集中在中路西侧的斗姥宫及周边道院)。因此本图对于了解后来上清宫的建筑风貌,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槐的画作与娄法官所编纂《龙虎山志》中关于上清宫的描述是基本吻合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现场正中工字型的巨大的高台应是主殿玉皇殿与后土殿,他们是仿故宫乾清、坤宁二宫来设置的。 发掘现场最北端是三座一字排列的殿堂遗址,中间稍大的是为三清阁(原玉皇阁)遗址,两边则是它的“垛殿”天皇殿(原雷祖殿)与紫微殿(原高真殿)。与关槐画中稍有不同的是,遗址所呈现的三清阁面阔七间,而画中当时的玉皇阁则为五间,这很有可能是四爷重修之后所作出的扩建(玉皇神像只一尊,而三清则为三尊,变更之后理应拓展空间)。
四爷重修后的上清宫,除了主院落的殿阁为之一新外,殿堂内供奉的神明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顾问此事的人,正应是娄法官。下面想以明初洪武二十三年重修后的上清宫布局再做一次比对,以此了解娄法官重新调整上清宫各殿堂神明的意图与背景。
明初的上清宫(上图右)以三清殿作为主殿,这是中古时期道教三洞经教一脉相承的道统(又称天尊殿),随着宋代以来玉皇信仰的流行,北侧的紫微阁改为玉皇阁,但下层的正一堂仍然保留着中古“法堂”的设置(即高道大德登座说法之处)。真风殿供奉祖天师张陵,取“真风丕振,道化兴行”之意。三清殿前的“正一玄坛”,是龙虎山天师一系最为神圣的“授箓坛”,元代正一天师统摄三山符箓,改称“万法宗坛”(由大学士虞集题写)。三门外的虚皇坛,是举行大型斋醮仪式的坛场,其鸣金振玉,分灯卷帘,三时行道,设醮言功等仪法都于该坛上举行。 明永乐时“万法宗坛”移入天师府中,上清宫不再作为授箓的主道场。同时随着“移坛入殿”的仪式变革,原本露天举行的斋醮仪式移入三清殿中举行。在娄法官重修上清宫之前,这两座圣坛已经从上清宫消失了。
娄法官并没有对原有的建筑格局予以大拆大改,而只是将神灵供奉配置进行了调换:玉皇移入主殿,取代了相沿已久的三清道祖,而三清则被供奉于原来的玉皇阁之上。此种玉皇取代三清进入主殿的现象不止上清宫一处,北京全真祖庭白云观的主殿也是在清代由三清殿改为玉皇殿(老律堂原为讲说经律的法堂而非主殿),这或许可以被看作中国君主制度发展在宗教中的缩影。然而在上清宫这里,娄法官另具他的深意。
有着众多非议的雍四爷,也像藩王入统的明朝嘉靖皇帝一样,尝试着从宗教的角度入手树立自己皇权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他一方面在地方上兴修水利,并建立宣扬功德的龙王庙,一方面又在宫中精心装修供奉玉皇上帝的天穹宝殿,以此重塑自己作为玉皇在人间合法代言人的角色。娄法官常侍御前,对此自然心领神会。我们看到,上清宫中玉皇、后土两座大殿前后对应的布局虽然不见于其他道观,但却正与紫禁城中帝后居住的乾清、坤宁二宫完全对应(玉皇在天为乾,后土在地为坤);玉皇殿两侧的三官、三省是他在天界的重要宰辅,而后土殿两侧的五岳、四渎更来自于方泽坛上的国家祀典。人间的臣工们每日入宫朝参皇帝,而龙虎山中的道士则每日登临玉皇宝殿朝礼天上的君王,向他祈祷国泰民安、天子万年。“神都”上清宫与北京的紫禁城遥遥相对。(江苏的茅山为众真集会考校仙品之洞天,又有“仙都”之称)。
1776年,娄法官以88岁的高龄在京师妙缘观中翕然羽化,乾隆皇帝感念这位两朝元老的忠心侍奉,命内务府专程护送灵柩回龙虎山安葬,一生忠心侍君的娄法官最终回到了祖庭。事实上,这位行走帝阙的道士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出尘的情怀,一如他在自己的私印中所记:“名在丹台,避世金马”,他的别号“上清外史”更言明了自己从未离开龙虎山。
2014年春天,行到上清宫旧院门,望见红墙泥堕,白玉柱倒。碎琉璃瓦片满地,舞丹墀燕雀常朝,九曲宫墙一路蒿,四处目断魂销。 2016年春天,龙虎山依旧丹霞碧水,云锦岩长萦青云。江皋青鸾起舞,林涧猿鹤常鸣。欲知上清宫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自清源文化遗产 陶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