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

——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牟钟鉴教授

《宗教周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即将召开,国际著名学者汇聚北京,就中国宗教信仰研究展开对话。请问中国宗教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研究状况如何?

牟钟鉴:在世界宗教史研究的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宗教文化长期被冷落而处于边缘化状态。一些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世界宗教著作,或者不重视中国宗教,简略带过而已;或者杂乱无章法,不知如何概括总结。二是中国近代落后,其文化不被关注,很少有人从宗教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人自己也不重视,遂形成薄弱地带。但是这种状况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文化的复兴而有所改观。

《宗教周刊》:通过您的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模式是怎样的?应如何概括?

牟钟鉴:中国宗教的模式可称为多元通和模式。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它的宗教文化是多元通和的。从发生到发展,其文化基因即包含着多元性、和谐性、主体性、连续性、包容性、开放性。这样一种模式在世界文明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

《宗教周刊》:为什么中国宗教形成了这种多元通和的模式?与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牟钟鉴:原因有3点,一是中华民族的“混血”,造成宗教信仰的“混血”;二是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温和理性的人文主义主导了中国人的精神方向,形成宽容、平和、重人的品格;三是长期的农业文明与家族社会促成了天人一体、务实达观的心态,积累了群居的智慧和经验。

《宗教周刊》:您认为这种多元通和的宗教模式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

牟钟鉴:第一,多源起源,又不断整合成轴心系统,使得中国宗教既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又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主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第二,在发展中信仰文化始终保持前后相续、有因有革、绵绵不绝;虽有阶段性的变化,却无大的断裂出现,一直与根源性的信仰血脉相通,形成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第三,中华传统宗教,始终强调神与人的和谐一体,重视神道中的人道属性,努力把神性与人性结合起来,形成神圣性与人间性的统一。第四,中华传统信仰由于其文化基因的综合性,容易接纳外来的异质宗教,具有天然的开放性,是世界各大宗教进入並和平发展的理想空间,形成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宗教周刊》:那么中国宗教的这种多元通和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牟钟鉴:多样性信仰文化的汇聚与整合,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早期多种多样的图腾崇拜汇聚成综合性龙凤图腾崇拜。多样性远祖崇拜整合为“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确立了血统与人文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石。在夏、商、周三代民族国家发展中,形成以“敬天法祖”为基础的具有差异性的宗教文化。阴阳五行思想把天帝崇拜整合成金字塔结构,从而适应和巩固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汉魏以后,在敬天法祖的基础上,形成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鼎立与互动的格局,成为传统社会信仰文化的核心,这是一个多元的核心,容纳差异和矛盾,具有和而不同的品格。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