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城隍庙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卢《志》云:“今长洲县西北二百步,旧城隍神祠也。唐天宝十载,采访使赵居修庙立碑。碑阴有梁贞明五年刺史钱传重修题名。”
城隍庙历经唐宋两朝,毁于元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于今。其庙基为三国东吴周瑜古宅址。城隍庙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府城隍庙之东西两翼分别重建长洲县、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十分壮观的一大古建筑群。一府两县城隍庙座落于一起,这在全国较为罕见,从某一方面反映了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
苏州城隍庙在二十世纪中叶,占地三十二余亩。其规模东至雍熙寺,西至河沿下塘,南至景德路,北至范庄前。山门之外,石狮对立、旗杆分峙、四柱三楼之坊巍然居中,与南之照壁呼应,其间为神道,至今神道街犹存。十年浩劫,神像法器俱毁。二万多平方的古建筑群只留下了大殿合仪门(东侧长洲城隍庙大殿、仪门尚存),城隍庙历经六百年沧桑已是面目全非。
2002年苏州市道教协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自筹资金先后动迁了相关单位,于2002年9月动工维修。大殿、仪门、附房和东西厢房,2003年12月修复竣工,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城隍庙现为一路四进,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仪门、工字殿、太岁殿及配套用房总占地面积为50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907.8平方米。
城隍信仰最具城市精神,它既满足了人们对于城市和政治安定与和谐的需要,又对人們的精神安慰和信心增强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隍庙也传承着的地方的习俗和文化,是地方习俗和文化的集中表现。苏州城隍庙是苏州城市的象征,苏州城隍庙供奉春申君黄歇,其神格是形成苏州城市精神的内涵,城隍庙是展现苏州传统文化积淀的窗口,城隍庙每年春节的谢太岁法会、安太岁法会、“城隍赐福”法会、财神法会和“接路头菩萨”、 清明祭祖法会、中元节法会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凝聚联系广大民众感情精神纽带的社会功能,有利于重拾传播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更对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启迪借鉴的现实意义。苏州城隍庙的系列节俗活动,还将延续和发展。它为城市空间提供了最具平民性、亲和性、参与性的场所和空间,凝聚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不容忽视的精神内聚力,表达着本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寄托着人们向善,向美的追求。
(苏州城隍庙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