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是一位暴君,他为了追求享乐,在平乡王固乞村一带大兴土木,修造离宫别馆。他本人不但与爱妃妲已日夜斯混,还在离宫别馆边建了酒池、肉林,日夜与宫娥彩女以及朝中大臣赤身裸体追逐嬉戏。几年下来,把全国搞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原来乞村是酒池旁边的小村,所以叫“池村”,这时灾民遍地,乞丐成群。所以池村人把“池”字改成乞讨的“乞”字了。由于纣王无道惊动了天庭,玉皇大怒,命老君设法惩治。老君领旨后看纣王在酒池肉林内与妲已等众女赤裸身互相追逐,羞的老君神态不宁,忙在炼丹炉旁捡一碎石投下,由于出手仓促未投住纣王、妲已。他们一干人等,一看大事不好,急忙进宫躲避,并重新着装,传喻侍卫人员准备名车骏马,星夜赶回殷京。
老君在天上投下的一块碎石在空中下降时,电闪雷鸣,火光满天,落地时,震的地动山摇,河水断流,人们双耳欲聋。老君的碎石是神物,落到地上时,地陷数丈,而裸露在地面上的一小点点还方圆丈余泛着闪闪红光。这些虽带有神话色彩,但神石落地以后方圆数百里的官、民日夜赶来,观看这天上飞来的庞然大物,确是事实。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认识,所以认为是玉皇大帝的功德,各地乡民纷纷捐资建庙,以彰天帝的神威。玉皇庙很快建成,由于此庙毗邻纣王的离宫别馆,所以风景无限美好,四面八方前来玉皇庙进香、朝拜的香客、游客络绎不绝,所以群众中流传着一句歌谣是“先有飞来石,后有玉皇庙”。庙因神石而闻名天下。所以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灭赵后统一中国时,把钜鹿郡郡府衙门建在平乡境内。历史书籍称钜鹿郡郡治所在地,就在今日平乡,这是历史铁证。
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已经形成,到了汉末道教已出现。此时钜鹿郡内有个张角,该人本是一个不第秀才,一日,入山采药,偶遇奇人“南华仙翁”,将其唤之洞中,受予“太平要术”三卷,并嘱曰:“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张角得天书后,日夜攻读,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张角成名后,先把玉皇庙改称“太平观”,并在观内广收徒弟。因当时疫病流行,张角略通医术,即以符水为人治病,所以太平观名声远扬,香火鼎盛。张角此时又重新入山,采得灵石一块,命匠人刻石,以记太平观之盛事。因为此碑石料奇特,有人用小锤敲碑身,即发出宫、商、角、微、羽五音,所以人们将此碑称作“灵碑”。道观山门两旁有千年古槐两棵,皆粗大无比,四人伸臂环抱,刚好搂住树身,道内称为“槐仙迎宾”。 道观还酿造一种仙酒,是用五谷酒加数味草药泡制而成。此酒甘醇香冽,人闻之飘飘欲仙,饮后既可延年益寿,青春永驻,且能祛疾疗病,人称此酒为“太平仙酒”享誉九州。另外道观大殿后,还植有成行无核枣树,每年秋季,鲜枣成熟之时,道徒道众及四周邻里乡亲前来品尝,不尝则已,一尝顿觉神清气爽。此枣无核,皮薄肉厚,尤以生食味佳,吃到口中清脆无比且甜若蜂蜜略带酸味,可称枣中上品。人们谓之“无核灵枣”。由于太平观内神奇无比,有歌谣曰:“太平观、五样宝、神石、灵碑、槐树老、太平仙酒味道好、殿后成行无核枣。”
太平观在张角住持下,名声越来越大。张角把道观事务交给大徒弟掌管,其本人带着众徒子徒孙云游四方。 徒弟越来越多,自封“大良贤师”竟与其弟张宝、张梁率领四、五十万人造起反来,因众人头缠黄巾,历史上称为“黄巾起义”,可汉朝君臣将他们视为反贼,速派各路人马镇压。后来,张角病死,黄巾军逐渐战败。由于太平观是张角老巢,所以在劫难免,被官军一把大火烧得片瓦无存。
汉末,又在原太平观旧址重建庙宇,把庙的名称恢复为“玉皇庙”,此时,玉皇庙虽不及原来香火,但神石名声在外,所以经数代道士苦心经营,也略具规模。
(本文来自网络,仅供道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