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湖南长沙陶公庙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榔梨镇,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四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属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公庙建于梁天监初年(公元502——519年)。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据史书记载,奉祀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淡与其侄结庐临湘山,后来叔侄偕隐于此。士民仰其清名盛德,故立此庙祀之。

 

古庙由正殿,山门、戏楼、石级等组成。山门的中门门额悬有“临湘山”一匾。山门两侧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这副对联说的是:南朝陶弘景初仕齐,后入梁,隐居茅山,屡经礼聘不出。武帝时,国家每有大事,辄往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晋人称陶渊明为“陆地神仙”,因其忘怀得失而得名。此外,左右山门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并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的楹联。

陶公庙由山门、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5个部分组成,占地11亩,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高大华丽,正脊置琉璃幡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个个神态生动,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门墙明间上方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额缴置居中,周围为五龙盘绕,构成传统收“五龙棒圣”图案。中门联分别用南朝陶弘景和晋代陶渊明典故切陶姓。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左门门额“丹邱”,门联为:六朝遗庙;千古名山。山门两侧成直角延伸成围墙,左侧门署“康衢”,门联为:鸦林滴翠,狮岭流丹。右侧门署“道岸”,门联为:竹林春霭;朗水波深。

门墙之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台,大门自台下可入内庭。戏台左右为天井,其外为东西两间明屋,为单檐硬山拉弓门墙。戏楼高14.6米,歇山顶,出檐深远,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风塞角,微风吹拂,颈下风铃叮当。屋顶采用歇山与硬山结合手法,与两侧的“弹弓墙”及外墙的“山字墙”,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建筑工艺的独具匠心。戏楼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项,两端正吻为丹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戏球”,屋面北向为黄色琉璃瓦,南向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层层交叠。拱端饰以龙凤,相间排列。戏楼上精致的木雕更具匠心,额枋、吊檐、栏杆、隔扇到处都有精美雕刻,成为民间木雕艺术集锦。整个戏楼共雕戏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临湖山八景”。八景为:狮岭仙踪、鹅湖夕照、梨江双渡、茆港孤舟、撑云石笋、夹岸桃花、东岗晚跳。古寺疏钟。

 

门,穿过戏楼,有一殿坪。通过殿坪,就是依山而砌的石阶,沿48绣花岗条石石阶而上,为月台。台上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大殿,外檐石柱,内檐用卷棚装饰,空花隔扇。正殿为前后两殿,地面全部由花岗石条石铺成,前段供奉陶公真人,后殿为观音殿。殿内集道教楹联之大观,富含哲理。   

陶公庙中原有很多匾额,大多由名家题写。大殿外檐正中的“德化无疆”匾,为朱熹于宋乾道五年(1169)题写。左侧“御甾捍忠”匾,是民国11年(1922)时任湖南省长的赵恒惕所题献;右侧“仙骨佛心”是道光二十上年(1847)由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题写。大殿内檐正中是“钦颁祀典”大匾,上面记载着同治十一年十月由礼部钦颁敕封陶公叔侄封号“昭显”、“灵应”的圣旨。前段有两列匾额,前列正中是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御书“民赖恩福”,右侧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吴大徵题写的“三湘霖雨”;左侧是同年湖南布政使何枢题写的“慰满三农”。这些联匾,连同庙内雕刻、堆塑、壁画均毁于“文革”十年浩劫。   

1988年市政府开始拨款修复戏台和山门,1990年恢复宗教活动,1994年启动大规模修复工程,联匾均按历史资料予以补书。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陶公庙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年两次的庙会亦已恢复。

长沙陶公庙图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