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城东水口寺,有一座植被丰茂、地势险峻的高山,名为“仙人洞”,是贵阳重要的道教圣地。此山又名铜鼓山,为明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铜鼓遗爱”。这里已被我市列为将要予以恢复、修缮的“贵阳古八景”之一。
沿着东山路到了东山,有一岔路口,其中一条名为“仙人洞路”的,就通往仙人洞道观。这条路极窄,仅容一车通过,路两旁尽是卖杂货的凌乱的小铺子,其间还掺杂着一些看相算命的招牌,让这条小道显得很嘈杂。
仙人洞路不长,大约仅有500多米,路的尽头,出现了刻有“仙人洞”三个大字的牌坊。眼前的清幽雅静,与咫尺之间的纷乱嘈杂俨然是两个世界。
进入道观,首先看到路两侧立着的数十块功德碑。据仙人洞道观办公室工作人员王保林介绍,仙人洞因传说中有八仙到此居住而得名,从明朝中期就吸引了不少游人游览。清朝康熙年间,仙人洞开始成为道教宫观,这里先后修建了三清殿和三官殿。1983年,这里被列为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贵阳市人民政府拨款对仙人洞进行了修葺,并公布为道教活动场所,贵阳市道教协会也设于此。
在我们看到的三座殿堂中,居中的为三清殿,大约于民国八年建造;居左的楼阁是前些年一信徒因感恩为道观而建。离开三清殿再往南走几步就到了三官殿,王保林告诉我们,三官殿建于167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是仙人洞迄今仅存的一座古建筑。
站在三清殿前,俯瞰城市,一片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而环顾道观,老树、香炉、楼阁,这些清幽的景致又让人几乎忘了自己身在闹市。“这里平时都很清静,但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民间称为‘观音会’,而道家称为‘慈航会’的这三天,这里天不亮就有不少善男信女上山来捐香油,特别是在六月十九这一天,大约有两万多人前来,简直是人山人海,香火极旺。”王保林说。
近观三清殿,这是一座三层楼阁,一层供奉着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的塑像;中层为藏经楼,第三层供有玄女像,因而三清殿又称玄女阁。比起飞檐画栋的三清殿,三官殿显得更为古朴,殿内供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塑像。
听王保林介绍,仙人洞包含了“来仙洞”、“仙灯洞”和“八仙洞”,现在统称“仙人洞”。
来仙洞位于三清殿后方,洞口原刻有“来仙”两字。据王保林介绍,此洞深约20多米。因通风较好,空气对流时在洞口可听到嗡嗡之声,民间就传说这是诸葛亮南征时留有铜鼓藏于洞中发出的声音,所以此洞又名铜鼓洞,明代贵阳八景之“铜鼓遗爱”指的也是这里。如今,此洞已按照道教教义,改建为“冥府十殿”。昔日的石刻和铜鼓声已无处寻觅。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今修文)时,曾应邀来贵阳书院讲学,到过此洞游览,留有“来仙洞”诗。诗云:“古洞生寒客到稀,绿苔荒径草菲菲。书悬绝壁留僧偈,花发层萝绣佛衣。壶口远从童冠集,枝藜随处宦情微。石门遥锁阳明鹤,应笑山人久不归。”王阳明的诗使“仙人洞”名扬四方。
仙灯洞和八仙洞位于三官殿后的悬崖上,因为这段时间相关部门正对这里进行山体维护,因此通往这两个山洞的石梯被封闭。
站在三官殿旁抬头仰望,登山的石梯蜿蜒曲折,犹如一条长蛇挂在悬崖峭壁之间,看上去极其险峻。大约离地面四、五十米的悬崖上有一山洞,王保林说,这就是“仙灯洞”。由于此洞坐东向西,每当夕阳西下,阳光射入洞内,反射出光芒,老百姓在山下仰望,犹如洞中有灯,就传说是关帝在洞内秉烛夜读《春秋》时射出的灯光。仙灯洞便由此而得名。老百姓也以此传说,见到仙灯者,必有好运。
在仙灯洞的上方便是八仙洞,这里有一个当地居民熟悉的传说:相传唐代咸通年间,吕洞宾等八位仙人云游来到这里,在此洞休息下棋,忽然看见山脚南明河中的石船正与一头身大如牛的乌龟相斗,兴风作浪,危及石桥。见此情景,正在下棋的吕洞宾顺手将手中棋子掷下,正打中石船腰部,船身震裂如雷鸣,石龟趁势而逃,从此南明河风平浪静。
道观附近一位姓张的老居民告诉我们他30多年前在仙人洞的一次冒险经历:“那天我不上班,天气又好,我就到仙人洞登山,到了来仙洞,想起别人说的从这个洞口走进去能到山的另一头,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大着胆子进了洞,走了大约四、五米,光线越来越暗,很快一片漆黑。也许因为紧张,也许是洞内空气不足,我隐隐感觉有点胸闷,手臂也被坚硬的石壁划破了皮。我没有勇气继续向前,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艰难地往回走,终于回到了阳光下,回想起洞里的情景真是心有余悸。”
流连在久远的传说和清幽的山林、宫观间,仿若这里飘逸着一丝仙气。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铜鼓遗爱”这一景山形地貌、古建筑保存较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成为我市将要予以恢复、修缮的“贵阳古八景”之一,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希望修缮后的“铜鼓遗爱”,凸显出更多的历史文化魅力。
原文转载贵阳日报,原文标题为:应笑山人久不归——探访即将修缮的贵阳古八景之“铜鼓遗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