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天师洞古名“常道观”,与建福宫相邻。因观后有汉张陵天师结茅阐道所居之洞窟,俗称天师洞。它在白云溪和海棠溪环抱的山坪上,海拔高度1000米。洞后第三混元顶耸立如屏,左接青龙岗,右带黑虎塘,三面山环水抱。道观呈东向略偏北,前方白云谷视野开阔,可远眺天府平川。纵目望去:“千岩迤逦藏幽胜;万树凝烟罩峰奇。”

常道观始见于梁李膺《益州记》。《唐六典》云:“随建延庆观。”《舆地纪胜》载:“延庆观,自会庆建福宫西行一二里,乃古黄帝祠。”《方舆胜览》云:“隋时建,有张天师造像及唐明皇手诏碑。”明代焦维章于嘉靖三年(1524)年游天师洞,有记说:“洞在石壁十余丈上,与径迥殊,前令胡公悬为栈道,沿入洞中。中塑道陵像,左塑唐明皇像,或云伪蜀主孟昶也。山之形胜,奇峰清淑,不可殚述。”

天师洞现存建筑,系清代康熙中叶,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后由彭椿仙从1920年至1939年改建而成。整个建筑群占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布置在中轴线上,作为道观群落空间布置的中心。大小十多个天井和曲折环绕的走廊,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边成一片。建筑空间和景观的变化,道路的回环起伏,光线明暗的对比,廊柱上的楹联诗刻,加上天井中的古木奇花,使古观充满雅质朴的诗情画意,与周围的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分外幽雅。1982年被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之一。

三清大殿和唐碑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

经奥宜亭五洞天进入天师洞外山门,再过翼然亭、接仙桥沿溪一转,便至内山门下的吊脚楼式的小阁“云水光中”,阁生建于1901年。阁左右两眉的榜书集清郑燮字:“心清水浊”、“山矮人高”。在此小憩,既可仰望山门的壮丽景象,也可透过林隙观览山光云影。阁前有黄心古树多株,它与庙后一株均为保氏黄心树(又名黄心夜合),大者胸径95厘米,树高35米,枝繁叶茂,暮春开鹅黄色花,清香四溢,香飘十里。

古常道观山门,为四檐楼角式世构,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长长的石级贯通重楼叠阁。柳杉分列石级两旁。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有白虎殿。正中高悬“古常道观”金匾。门柱两边一副贴金对联:

胜地冠两川,放眼岷峨千派绕;

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此联道出了青城在全国名山胜水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观门石级两旁镶刻有黄炎培、谢无量、吴稚晖等十多位近、现代名人的诗文。大门中间匾额大书“第五名山”。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五开间建筑,重建于1923年。殿前通廊九级石阶,排列六根圆柱,以三对高1.2设雕工精致的石狮、麒麟和独角兽为柱础。殿堂横立5间,共580平方米。重檐飞甍,古朴宏伟。全殿共有高4.4米的大石柱28根,均为整石雕刻,其中有16根刻有联文。石柱一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石刻,图绘飞禽走兽、花草人物,但都着色素雅,与主建筑协调和谐。楼上是“无极殿”,有明代镂空木雕屏风八局扇,所刻芙蓉、荷花、牡丹、孔雀等形象极为生动,色彩明快,刀法娴熟,系海内罕见的木雕精品。大殿正中为八角藻井,既能采光通风,又使游人有空灵之感。其正中悬有清康熙皇帝御书“丹台碧洞”匾额,系全真龙门派青城丹台碧洞宗的镇洞之宝。殿内供奉三清:居中为玉清仙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手衔灵珠,旬征洪元世纪);居右为上清仙境(在禹余天)的灵宝天尊(怀抱太极,象征混元世纪);居左为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纪)。其中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道教最早崇拜的尊神,东汉时便已享祠礼。南北朝时,始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三清供奉。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