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史官村正北2里许,面积17亩。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庙里苍苍古柏与周围肥田沃野相映衬 ,甚为壮观。仓颉,也作苍颉,号史皇氏,姓侯冈,旧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荀子·解蔽》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据《白水县志》 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 ,临于玄扈,洛水之纳,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 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创文字形成声贝,以相生为字,以正君臣之分,以严父 子之仪,以肃尊卑之序,法度以生,礼乐以兴,刑罚以著,为政立教,领事办官;一成不外 ,于是而天地之蕴尽矣,天为雨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于以存乎,记注及著。绩 别生正名孚号而升封于介丘,纪文字以怊异也,而文乱曰昌矣乱,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 终葬衙之利乡亭,在治东北六十里。
仓颉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就已有之,周围有三米高的砖花墙,是民国二十八年(公元 1939年)修建的,开有东西两门,东门上联为“画卦再开文字祖”,下联为 “结绳新创鸟虫书”,横批为“通德”。西门上联为“雨栗当年 感天帝”,下联为“同文永世配桥陵”横批是“类情”。墓冢上 边大树遮天,正南边有一小型墓碑。
仓颉庙坐落于仓颉墓冢之前,不知何时所建,但从碑文可断,不迟于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 。
庙内建筑 轩敞,古柏蓊蔚。主体建筑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献殿 、正殿、钟鼓楼及两侧厢房,殿宇皆系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重修,戏楼殿厅间有彩绘壁画。虽经久剥落而残迹犹见原作风韵。
正殿前檩乃一蒿木为之,长16米,径55厘米,笔直而均匀,方域罕有。寝殿原有仓颉塑像,泥胎粉身, 丰满健美,四目灵光,神彩飘逸,具有唐代风韵。殿外有杜康、雷祥、蔡伦泥胎塑像各一尊 ,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悉毁。
院内有古柏40余棵,枝叶覆盖交通,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因各得其名,曰“二龙戏珠 ”、“丹凤朝阳”、“奎星点元”、“青龙戏柏”、 “兽龙戏牡丹”、“狮子”、“宝莲灯”、“龙爪柏 ”、“柏抱槐”等。“奎星点元”为汉前古柏,高达17米,树 围7.25米。冢上一柏,枝干四出轮流荣枯,称之为“转枝柏”,誉为奇观, “文化大革命”中罹难不存。庙内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长柏劈,抱槐相长,名“柏抱槐”。两树枝粗叶茂,堪称庙内一景。
庙内原有石碑多通, “文革”罹难,多被毁坏。今陈于前殿劫后幸存者15通,其中仓圣鸟迹书碑, 至今字、碑均保存完好。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1971年移于西安碑林展出。原庙内悬匾一幅,书“文化之祖”,乃于右任先生所赠,“文化大革命”中丢失,迄今无着落。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人 民野战军司令部在此整训干部。彭德怀、贺龙曾亲瞻庙容并严令保护。建国后列为国家级第 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政府拨款维修,现瓦舍一新,游者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