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新闻动态

全真龙门丹台碧洞宗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脉,师承中国四川省成都老君山道观。『丹台碧洞』一宗之掘起,与四川成都“二仙庵”关係相连,而二仙庵的兴建并有一段的传说,那可就应从四川成都青羊宫之花园说起了。而青羊宫之花园原本為宫内对来访之官员与宾客的接待处,全真龙门第十代祖师陈清觉就在此发蹟。

陈清觉 (1606~1705)字寒松,号烟霞子,武昌人。拜武当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為师,為全真“龙门派”第十代玄裔,清康熙年间祖师陈清觉与同道入蜀云访至青城山常道观时(即天师洞),见殿宇荒芜,福地颓败,因之留居重振洞天。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焕然一新,即交同道张清湖主持庙务,他下山到成都青羊宫花园静修。

康熙叁十四年 (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至青羊宫访胜寻真,被招待於花园内。赵游园时巧遇陈清觉,二人促膝而谈。赵见陈清觉学识渊博谈吐不凡,且道貌奇伟并精通儒道经义,赵良壁遂邀他到其府中,陈以清修為由婉言谢辞。后来,赵良壁数次相邀,陈清觉都婉言拒绝。赵良壁更加钦佩,常在公务之暇,微服前往拜謁,二人结為莫逆之交。赵良壁知陈清觉道义深远,欲為他置一安身之所,以便朝夕交谈。而陈清觉厌於城市喧嚣,乐於住此。

有一次赵良壁访陈清觉不遇,散步到了一处,见有二道人相对弈棋。后来,二道人化為二隻白鹤冲天而去。赵良壁惊愕间,恰好陈清觉回来,陈便告诉他,你刚才见到的是吕纯阳和韩湘子二仙 ~ 有仙缘的人方能遇见二仙。赵良壁大喜,回去后拿出自己的俸银,并向同僚、富户等筹募资金,买田280餘亩,就在青羊宫花园盖建“二仙庵”,以作為陈清觉住持之所。此外赵并将陈清觉的事蹟上奏清廷,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皇帝御笔亲题 钦赐『丹台碧洞』匾额,赐宗派字谱六十字,敕封陈清觉為“碧洞真人”。陈祖即成為“丹台碧洞”宗始祖。 传至已故大师易心莹(前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共历二十二代。近300年间,青城道系全属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丹台碧洞宗的传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忠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为懋,希微衍自宁。”后加60字“未修正仁义,超升云慧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干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心,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传为康熙皇帝所加),合为100字。 

现据青城山常道观碑刻及《龙门正宗碧洞堂支谱》将常道观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世系(包括新道徒)列表如下:

陈清觉、张清云、张清湖、穆清风—→“一”字排有朱一和等7人—→“阳”字排有王阳炳等6人—→“来”字排有刘来信、王来通等10人—→“复”字排有刘复森等8人—→“本”字排有万本圆等8人—→“合”字排有李合邦等7人—→“教”字排有徐教伦等3人—→“永”字排有肖永平等3人—→“元”字排有何元清、傅元天、吴元昶等6人—→“明”字排有程明星、肖明静等12人—→“至”字排有彭至国、江至霖等7人—→“理”字排有易理伦、吴理冲等4人—→“忠”字排有彭忠仁等5人—→“诚”字排有唐诚清、张诚源等5人—→“信”字排有蒋信平等4人。 

灌县龙门派丹台碧洞宗著名道士有: 

陈清觉(1606~1705)字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明末为少年名进士,入庶常,除东宫侍讲,后弃官入武当山太子坡,从詹太林道士讲求养生术。明亡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入蜀,游峨眉,定居青城,料理常道观庙务,后交张清湖作主持,去成都青羊宫结茅养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岁在乙亥,西蜀观察使司臬台赵良璧遇陈清觉于青羊宫,敬而礼之,延入蜀中促膝谈修真养性之道历数日,赵于他结茅处构宫3间,修房一坐,匾曰:“二仙庵。”因良璧奏闻,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二月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悟真篇》,人称陈清觉为“碧洞真人”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九月二十二日辞世(见《道藏辑要》翼集清人刘沅《碧洞真人墓碑》及《二仙庵碑记》等)。(附注:民国36年(1947年)魏至龄《龙门宗派碧洞堂上支谱》云陈清觉于“康熙八年入蜀之青城。”)

陈仲远,别号云峰羽客,青城道士,渊博能文,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著有《雅宜集》,清干隆年间,邑人患疫,仲远为建水陆斋醮,会川督巡境临灌,闻于朝,勅赐“南台真人” 。(见民国《灌县志》)。

王来通,干隆年间为二王庙住持,他整饬庙规,培修宫路,广植林木,种杉树84 000本,蜡树64 000本(见干隆三十四年《种树碑》)。又布施药物,岁以为常,耗用颇大,自己却布衣蔬食,终身不厌。他关心水利,发起新修横山的长同堰,并立志要把都江堰的经验推广到九洲万国,为民造福,主持刊印了《灌江备考》《灌江定考》《汇集实录》3书,这是现存的关于都江堰最早的专书,卒于干隆四十四年(1779年)。(见干隆《灌县志》卷十一,孙天宁《挽自明道人》及《灌县志·文徵》卷三,王泽霖《新开长同堰及建祠碑》)。

张拱(孔)山,原籍浙江,丰体美髯,清咸丰初寓漩口川主宫,后住青城中皇观及二王庙,擅长蜀派古琴。光绪二年出版的《天闻阁琴谱》中收有张孔山所作古琴曲──《流水》,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拂”指法,故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乐曲包括九段和一个尾声。通过深沉流畅的旋律,描绘出一幅涓涓小溪汇成滔滔大江奔腾入海的气势。由于发展和阐扬七十二滚拂流水,受到音乐界的推崇。

李太浩,清康熙初年入青城山,始居八卦台下真武庵。康熙五十年(1711年)购回天台寺基业,易名本洪庵(即上元宫)。时上皇观历久荒芜,太浩复于康熙五十八年接理上皇观庙务,又首任青城山贡茶茶首。上皇观山地产茶,豪强借口侵扰,太浩诉于上司,饬县勘界,始定。雍正五年(1727年)由太浩将周界勒石观中,是年,太浩卒。(见《始接上元宫碑记》)

骆永喜,号小尹,灌邑人,性沉静,清道光年间入圆明宫为道士。尝言青城名胜,前人创修,我坐观其颓废,宁不为山林羞!况所积资财,又将何用?于是锐意经营,阅二十年,土木工竣,焕然改观。所用皆省衣缩食积聚的钱财,徒众刻碑记其事。后人在圆明宫悬一联:“栽竹栽松,竹隐凰凤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以志纪念。

贾镜亭,清咸同年间,二王庙住持,有才干,善经营。开初,庙不甚富,自贾当事后,气象一新。光绪癸未年,天师张仁晸自江西来灌,嘉其勤敏,授“三元观赞教”职。

刘来信原为青城常道观道士杨阳鳌的弟子,清代中叶,大邑鹤鸣山文昌宫被僧人占据,知县宋载至宫后见状,命僧归佛寺,通知青城山派道士去当住持,来信欣然愿往,即同弟子刘复森同往鹤鸣山文昌宫。不数年,百废俱兴,师徒俩在庙前后广种柏树800余株,并积资修葺道观。其后,由青城山派去的道士还有李本孝、杨合乘等人。鹤鸣山道教的振兴,多得青城山支援(大邑县鹤鸣山道士张至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