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易学知识 > 起名改名 > 新闻动态

不同朝代的姓氏特征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不同朝代的姓氏特征   唐代姓氏特征:“名”“字”相同唐乃盛世,歌舞升平,国富民强,无论大臣还是草民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这在当时的名字系统中也有反映。唐代人名的最大特点:一是名、字相同,一是喜欢标榜排行。   名是用来自称的,字是让朋友呼唤以示尊重的,名字相同,则自己与别人在称呼上就不分你我了,这种自谦且谦人的形式在较为开放的唐代出现是正常的,像郭子仪字子仪、李鼎字鼎、司马之礼字之礼、孟浩然字浩然等,把对方客气和尊重的路堵死了,不由你不随和了。唐人行第称呼流行。   打开杜甫的《草堂诗笺》,诗题上的称呼,满眼行第字,如韦十六评事、樊三十三侍御、高三十五书记适、李十五丈等。唐人诗文集中,这种行第称呼是第一特征。见此特征,断为唐诗,八九不离十。   这种习惯不仅畅行于诗中,而且朝野上下,闺阁内外都很流行,如唐高祖呼裴寂为裴二,明皇呼宋济为宋五,德宗呼陆贽为陆九,是为朝中君臣间的亲昵;徐十一娘、占三娘、朱十二娘、陈卅一娘等,是为闺阁间的和睦。今人读唐史,单从姓名中即可了解唐时的和顺氛围,又可在查阅姓名中,一眼找出唐时诸公的大名,姓名于社会生活的镜像又见一斑。 五代姓氏特征:喜用“彦”字   五代十国,兵燹频仍,群雄割据。其时有一怪异现象,即命名多喜“彦”字。起自唐末,迄于宋初,遍于各地,见于史册的大小人物达145人,其中名彦章者7人,彦超者11人,彦威者7人,彦卿者1人。   《二十二史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条云,彦本美名,才人多以为名: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宦官支彦勋。梁有铁枪王彦章,统兵大将谢彦章,节度使沧州卢廷彦、寇彦卿等等,不胜枚举。   宋代姓氏特征:常用“老”“叟”“翁”和五行相生之义序辈尊老养老乃我国传统。   素有崇高地位的老人,在宋代最为人所敬重,以至时人取名时亦常以“老”字自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孟子语录得以淋漓尽致地贯彻执行。   《左传》云:“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老年人在中国社会素有崇高的地位。由于自尊心驱使,旧文人未臻老境即喜欢作老气横秋之态,韩愈有文称:“我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读后无人不怜,不知已落入韩“老”卖老彀中矣。   才人常以“老”“叟”“翁”“父”字命名取字之风至宋而大盛,马叙伦《读书续记》云:“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近时朋友相呼辄联其字之一曰某老,固有宋颜绿鬓之少年而老之者,夫老者人毛化也。   未老而老之,岂尊之当如是耶?” 另外,宋人命名喜用五行相生之义序辈。如金生水,则父金子水;水生木,则父水子木。朱熹父松,次子野,孙名不显,曾孙凌,自朱松起至朱凌五代,命名皆以五行相生序辈,同代大奸臣秦桧,子熺,孙堪,亦是五行序辈一例。   辽金元人姓氏特征:常用“奴”“哥”阅辽金元三史,触目之处,奴、哥遍纸。掌此三朝者俱为游牧民族,崇尚武力而践鄙文明,镜像于人名则上至中枢宰执、封疆大臣,下至子民百姓,常以奴、哥相称。   《三史同名录》中载有诸多的哥、奴为名的名单,充分证明了当时人们以奴、哥为时髦的现象。   其一,带宗教气息的。如观音奴、文殊奴、金刚奴、罗汉奴、佛家奴、三宝奴等;   其二,带奴隶味的。如阿奴、乞奴、百家奴、大家奴、王家奴、官奴、谢家奴等;   其三,带鄙贱味的。如秃哥、斜哥、乞哥、奴哥、喜哥;   其四,携外族气的。如帖木哥、蒲奴宁、刺哥、银木哥等乃外族原词组合哥、奴而成。命名加的奴、哥字,是异族人物汉化的初帜。   随着时间的久远,汉文化的外渗内透,两种文化相互掺杂,又出现了金人多加汉名和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的事。金人加汉名如太祖本名阿骨打,又名太宗,额尔衮又名宗峻,鄂尔多又名宗辅。   汉人作蒙古名盛于元代。随着蒙古势力对中国的征服,蒙古人的名字也侵入中国历史的园囿,如贾塔尔珲,本翼州人;张巴图,平昌人;刘哈喇布哈,江西人;崔玉小字拜帖木几等。   其时,“汉人皆以蒙占名为荣……多仿之。”   明清:无十分显要的流行色明清两代,人口增多,姓名除受政治影响遵循一些清规戒律外,并无十分显要的流行色。有清一代,满人随名之外,沿袭汉名,多加字号以同之。19世纪,封建社会的铁门在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击下,轰然洞开。   西方列强入侵,在中国社会掀起阵阵惊涛骇浪,“德先生”和“赛先生”走到中国民众面前,从文化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为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人名作为社会的忠实镜子,折射着这种历史的起伏变化。   “五四”前后,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乔治”、“约瑟”、“玛丽”等名字,“德”、“赛”二公潜入人心的情形在人名中亦有反映,受赫胥黎《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观点的影响,李天择、张竞生、钱竞存、文竞雄的名字大受欢迎。   而另一方面汉族人名的重姓氏,且名、字、号齐备的结构亦受到刨根见底的清理,人们再也不把姓名作为一种血缘关系的外显,而当做一种纯粹的符号,随意改姓、随母姓甚至不要姓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一些作家取代了本来姓名而选用了笔名,成名后干脆以笔名作为真名使用,直至作古。像曹禺原姓万,名家宝;鲁迅姓周,名树人等。历时千年之久的避讳制度也被彻底革除了。   对尊者长者之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一反常态,常以其名来命名其他事物。最突出的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有中山大学、中山陵、中山装,几乎每个城市都能找到“中山大道”或“中山街。”   另外,社会上同姓不婚现象已成为旧习,不少同姓氏的男女喜结良缘,伉俪双飞。   这段时期,汉族人名受国外影响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仰慕西洋的繁荣和发达,在人名中抒发其意;另一方面,鉴于清廷腐败,有志之士又在人名中抒发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意愿,如章太炎、赵炎午、胡汉民、于右任、戴天仇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反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姓名又在这个历史巨变上显示了时代的轨迹。在今天老一辈的人名中,带有“福禄寿喜”“荣华富贵”等字眼的名字较多,如钱世福、张有禄、王寿喜等,不胜枚举,但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公民中,这一类名字就大大减少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名的变化又随抗美援朝、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起落而变化,在很多四世同堂的家庭,人们可以从他们几代人不同的名字上回忆起建国以来的风风雨雨。   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如建国初期的“建国”“卫国”“抗美”,大跃进时代的“跃进”“胜天”,“文化大革命”时的“卫红”“卫兵”“文革”等。   姓名群体的社会特征以扇面的形式载下了社会变迁的流行曲,而个体姓名的社会特征则是以其生动引人的故事记述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行为和思想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