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当前位置:首页 > 易学知识 > 起名改名 > 新闻动态

名字的字音与五脏六腑相对应

时间:08-01 来源:网络 点击:
名字的字音与五脏六腑相对应   看似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人的名字字音竟然能够与我们的五脏六腑相对应?说到这个问题肯定又会有很对朋友要质疑了,那么小编也不废话多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关于名字与五脏六腑关系的文章好了。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因为我们的名字成天被人叫来喊去,所以研究名字,必须要研究声音,名字的结构是夕字下加个口字,夕是晚上,晚上看不见了,就要用口来喊。   《说文解字》解释说:“名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自名”。其实不是晚上也是要叫喊名字的,比如有一首艳诗上就有“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她没有一点事也要把那个小玉叫来喊去,其目的是要她那位檀郎听到她的声音。 某一声音可以杀人,某一声音可以救人   人名的使用率是非常频繁的,由此我们不得不注意古人对声音的研究了,邵康节在研究《易经》时,就研究出任何一种声音的震动,都有八万六千多个幅度,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杀人,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救人。   邵康节是宋时人,公元1011年生,1077年去世,据《辞源》载称:邵雍、字尧夫,好《易》理,其学得之于李之才,之才又得之于穆修。以太极为宇宙本体,有象数之学,居洛近三十后,所居号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与二程同时,程颢叹其有内圣外王之学。   著有《皇级经世》、《伊川击让集》等,宋元{;占中赐谥康节,《宋史》有传。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他的真才实学,连二位程夫子都赞叹他有圣人之才。   康节,是他死后皇帝追封的,他对声音之学有如此深透之研究,是因为中国有五千年之文明史、对各种事理都往深处研究,一定要找出根源来,中国最古的书《尚书》就记载着舜王手下有个乐官叫夔,他能够把石头敲出各种声音来,让各种野兽都跟着声音跳舞,原文是:“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午。” 同声相从物之自然   中国古代把声音分得很细,总称为“十二律吕”:阳律、阴律各六,阳六为律、为黄钟……阴六为吕、为大吕……据《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中有这样的记载:“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译成白话就是武王伐纣的时候,吹律管来听取双方军声相应的事,从孟春之气测试到季冬之气,得到与当时杀气相应的律,而主音《宫》声;刚好武王的阵势排列和士气测试到季冬之气,得到与当时气相应的律,而主音是“宫”声;所以打胜了仗。因为声律相同的会互相应和,这是出于物理自然,不值得奇怪的。 共鸣与和声   让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再往深处一步:宋朝大科学家沈括,有一部《梦溪笔谈》,其中有篇文章叫“共鸣与和声”。   为了雅俗共赏,原文照抄:“古时候的规则,钟磬每架挂16只,就是16律的意思。但每一架还应各自对应一律,这就是黄钟架,大吕架,其他乐器也都是如此。   就以琴来说吧,声音虽然都清脆响亮,其中还是有重音,有轻音。琴本身就有五音,所以古人给琴取名,有的叫“清徵”,有的叫“清角”。   还不仅仅有五音,还能应和着各个调而出现自动的共鸣现象,我的朋友家有一张琵琶,放在空屋子里,外面用管色奏出双调,琵琶弦总有声音和它共鸣,奏别的调子就不发生共鸣。   我的朋友就把这琵琶当做奇异的东西加以珍爱。他哪里知道这是很普通的道理。在28个调中,只要有音高相同的,就会产生共鸣:假如奏遍28调而不产生共鸣,那就是逸调声了。   古时候的音乐规则,一个乐律有七个音,12律共有84调。再细分一点,还不止84这个数。逸调声最多,人们偶然在28调中发现有共鸣现象,就感到奇怪,其实这是普通的道理。   这是声学中最精妙的地方。现在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能最充分地运用天地间一切最和谐的声音。世上的乐师,连琴弦上的音调还有不知道的,哪有工夫顾到这里呢?” 神奇的“剑鸣”现象   以上这一段记载,出在沈括笔下,讲的是琴的共鸣,这已经今人感到很奇特的了。更令人神往的要算“剑鸣”了,诸位看武打片时,有时会出现令孩子们乐得跳起来的镜头:一位“刀客”胯上的苗刀,忽然自动地从刀鞘里往外跳动。   影片镜头虽是假的,但它有时也来源于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古书记载,武将和武士们,如得到一把龙泉,太阿的之类的宝剑,简直象眼球一样爱护,因为它能向主人发出警告,当它挂在墙上发出一种吟声,或在剑匣内向外跳动,则明日必有杀伐之事,或夜晚有刺客来。   《太平御览》载:“楚王命莫邪铸双剑,剑成,莫邪留下雄剑,把雌剑献给楚王,雌剑每鸣于匣中”就是雌剑每每在剑匣之中发出声响,这也类似于沈括笔下的共鸣现象。其实自然界中这种共鸣现象数不胜数,我们不得而知罢了。 人籁、地籁、通天籁   《庄子》齐物论中,讲到人籁、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籁、就是由孔窍发出的声音,象沈括所说的是属于人籁,光是人籁里声音的多样化以及共鸣现象,人们都知之甚少,所以庄子说,汝更不知地籁和天籁了,那么地籁所指的是哪些,地籁又有哪些音响呢,据笔者所知、十二律吕就是从地籁中获取的,发明于大西北,在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似竹而非竹,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天山的阴谷。   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芦灰、是芦苇中的薄膜烧成了灰、极轻),管口用竹衣(竹子里的薄膜)轻轻贴上。   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吹出来,也发出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