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教文化
民俗文化
生肖运势
周易风水
周公解梦
起名改名
更多>>
四正堂介绍
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周易理论,在山东省德州市设立四正堂。2017年初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任法融道长题字四正堂...
业务介绍
风水调理
八卦预测
各类法式
周易起名
择日选时
圣地参观
祈福符咒
请神开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起名改名
>
新闻动态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
时间:
08-01
来源:
网络
点击:
次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
核心提示:最近网络电视热播,让人茶饭不思的古代连续剧《花千骨》,你看过了吗?是不是觉得花千骨的名字很好听呢?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古代人的名字是根据什么来取的呢?小编这就告诉你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
古代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
一、古代人取名字的方式
宋代人名字很“
老气”
在唐宋时期,古人取名的风气出现大转变、新气象。“予、臣、汝、友”一类称谓美字,和“可、如、斯、也”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有复古的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受到宋人的欢迎,老、叟、翁这些字常常入名,令名字显得“老气”,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历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取名时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实际上这是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惠帝于宫中放火自焚。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
数字入名元代最流行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
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个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先秦孩子3
个月大“
父名之”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很多孩子六七岁入学启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时逢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还做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类”。“信”“义”“象”“假”“类”,这一取名基本规则在古代有广泛的影响。具体选字时,申繻的操作方法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流行,源头实起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取单字
汉代的取名风尚与先秦相比又有大变。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4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取单字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除“陵”字,也改用单字名“弗”。
这一单字取名风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魏晋南北朝人青睐
“
之”
字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这时期,人们取名有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最吃香,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之”字,这也代表了其时的取名喜好。“之”字在当时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这似是当时精英阶层的标志,显得体面。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取名确实过多地考虑了宗教因素。时人取名用字,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二、古代人的名字分析
古人是名、字相应,名是名、字是字,是分开的。今天我们笼统说名字,因为现代人没有名、字的分别,正规的名字只有一个,而古人的名和字意思上往往是相同的,或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相反的,总而言之名和字要相应。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比如颜回,孔子的得意弟子,字子渊,为什么名“回”,字“子渊”?《说文解字》中说:渊,回水也。所以回和渊有关系,是相应的,“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的字里面常常第一个字就会是“子”。古人的兄弟取字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字相同,陆机,字士衡;陆云,字士龙,都有一个“士”字,字里面有一个字是相同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苏轼为什么叫子瞻呢?轼,是车前的一根横木,古人坐车一般都是站立的,可以扶轼远看,所以苏轼字子瞻,瞻就是往前看的意思。苏辙的“辙”是车轮碾过的印痕,他的字叫子由,“由”就是经过的意思,车轮子的轨迹和经过是有关系的。兄弟两人的字里面都有一个“子”字。
不少古人的名字是按排行取的,从大到小是伯(孟)、仲、叔、季。比如刘伯温,刘伯承,陈伯达,吴伯雄,名字里有一个“伯”字的是大儿子。仲是老二,比如孔仲尼,孙仲谋,习仲勋。叔的排行就比较小了,老三老四都有可能,比如嵇叔夜,刘叔雅,李叔同,吕叔湘。最小的是季,比如张季鹰(翰),戴季陶。
古人的名和字其实各有各的用处,不能随便乱用,总的来说,名是自称的,字是用来给别人称呼的。自称己名是谦称,称人之字是尊称,反过来,称别人的名是不尊敬的,一般是长辈、老师对小辈、学生可以称名,或者平辈关系非常密切的可以称名。
现在很多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于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常常会闹笑话。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戏,刘备的谋士徐庶对着主公说话一口一个“元直”,“元直”是徐庶的字,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刘备是徐庶的主公,徐庶怎么能对着主公称自己的字呢?可能是因为电视剧的编者觉得,电视剧里一口一个“庶”,观众朋友听起来不清楚,就改为“元直”,孰不知这一改就改错了,不符合古人用名和字的习惯。当然有时候在特殊的情况下,古人也会自称字。
古人的名是不可以随便叫的,常常要避讳。历代皇帝的避讳,留下很多故事,比如以“严”代“庄”:汉明帝名刘庄。“庄”就不能写,包括“庄”的同音字,装、妆都要改成“严”,结果我们看《汉书》里面有一个人物叫严周,这个严周实际上就是庄周,庄子,因为庄这个姓不能用。庄光(子陵)改为严光,就是后人熟知的严子陵。